广西合寨:“基层自治第一村”再寻路
38年前,为了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广西合寨村的农民自发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农民用脚投票,无意间打开了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大门。
38年后,面临“不好不坏”窘境的合寨农民,把变革的重任寄托在选票上。新一届村委会主任不想光说“好”,更想多说“不好”,希望通过合作经济寻找出路。
责任编辑:苏永通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文首发于2018年9月6日《南方周末》)
38年前,为了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广西合寨村的农民自发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农民用脚投票,无意间打开了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大门。
38年后,面临“不好不坏”窘境的合寨农民,把变革的重任寄托在选票上。新一届村委会主任不想光说“好”,更想多说“不好”,希望通过合作经济寻找出路。
和小岗村相比,合寨村差的不只是名气。
村口牌坊上,国家领导人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十分醒目,门面光鲜,进村的七八公里路却坑坑洼洼。
1980年1月、2月,合寨大队辖内的果地屯、果作屯两个自然村,先后以村民直接选举方式成立了村民委员会,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由此发端。
38年后,合寨人不只盼望一条平坦的进村路,还在探寻能与“第一”名号相匹配的发展模式。
重视选举的合寨人,以选票投石问路。43岁的兰峰一年前以微弱的优势当选合寨村村委会主任。
2018年8月16日下午,兰峰和村支书韦增光陪同上级领导和川籍商人邹镇鸿,查看村口外的一处土地。
合寨人试图再推合作经济,发展“红色旅游”。但眼下,只有一个农家山庄已开工,且周边土地流转还未完全到位。
“我看这里也是十多年没有什么变化了”
兰峰和韦增光都抱怨:合寨太偏远。
隶属于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的合寨村,位于河池、柳州、来宾三市交界处,距宜州城区五十多公里,山多、人多、地少。经济落后带来的唯一优势是,生态环境好。
2000年前后,江浙“东蚕西移”至广西,宜州成为重要原料产区。在合寨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则以养蚕维生。
养蚕给每个农户带来两万元到四五万元不等的年收入,只要足够勤快。但近几年,受养殖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病死蚕、产量降低等情况时有出现。村民还担心,合寨的环境可能也会慢慢不再适合养蚕。
村委会换了一届又一届,“打工+养蚕”经济模式一直打转。和南方周末记者同去合寨的一位屏南乡干部说,“我看这里也是十多年没有什么变化了。”
村民们把寻找新出路的希望,寄托在选票上。2017年8月,兰峰被推举为村委会主任候选人。
在合寨村,兰峰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曾长期在柳州做水电装修师傅、工头,2017年初返乡,当过村干部的党员父亲,为他累积了村民的信任。
但进入“二选一”的对手实力也不弱。1987年出生的蒙顶杰,在村里开着一家商店,种植火龙果,做批发和网销。
在壮族人口超过九成的合寨村,蒙是第一大姓,其次是韦。蒙顶杰所在果地屯、兰峰所在果作屯则是最大的两个自然村。
合寨村历次村委会选举,往往是这两大自然村的较量。最近的这次选举,甚至投了两次票才决出胜负。
2017年8月31日,第一次投票,蒙顶杰以1374票胜出,兰峰得到1333票,另有72张废票。
负责监督选举的屏南乡干部表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因得票未过半,蒙顶杰未能当选。
第二天重新选举,兰峰以1521票对1484票胜出。
参选前,乡里的干部找兰峰谈话: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