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隆700亿激进投资,揭开新能源车企生存法则 一靠政府补贴,二靠圈地拿订单

过去九个月中,银隆的董事长换了3任、法定代表人换了4轮。

在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仅仅两年半时间,它共获得16.6亿元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补助资金。换言之,过去几年它主要靠补贴活下来。

2016年8月以后,银隆陆续与成都、兰州、天津、南京、洛阳等城市签约,计划投资700多亿元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区。圈地的背后是获取当地的订单。

责任编辑:顾策

2016年8月23日,广东省珠海市,银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16日《南方周末》)

过去九个月中,银隆的董事长换了3任、法定代表人换了4轮。

在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仅仅两年半时间,它共获得16.6亿元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补助资金。换言之,过去几年它主要靠补贴活下来。

2016年8月以后,银隆陆续与成都、兰州、天津、南京、洛阳等城市签约,计划投资700多亿元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区。圈地的背后是获取当地的订单。

2018年以来,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隆)在成都、兰州、南京等地的八个产业园先后传出欠款裁员、减产停工、建设停滞的消息。过去九个月中,它的董事长换了3任、法定代表人换了4轮。

一年半前,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董明珠以个人身份,拉着王健林、刘强东等共同入股银隆,让鲜为人知的银隆变成了明星。随后,银隆快速扩张,与各地签约建设产业园,投资额高达700亿元。

银隆如此大手笔扩张,埋下重重隐患。

但银隆并非孤例。2015年以后,新能源车企普遍采取在各地圈地、快速扩张的战略。前有乐视汽车资金断链、莫干山圈下4300亩地搁置开发,后有京威股份(002662.SZ)、利源精制(002501.SZ)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引发债务危机。

即便力有不逮,以银隆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为何仍选择圈地扩张模式?

圈地是为了圈订单

2018年8月,银隆总裁赖信华频繁出差,他书面回复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称,“银隆正处于一个改革阵痛期,历史遗留的问题很多”。

赖信华此前是格力电器郑州公司总经理,在格力电器工作超过十年。2017年6月,他加入银隆任副总裁,负责生产,2018年3月正式出任银隆总裁。

九年前,银隆的创始人魏银仓从房地产进军新能源汽车,赖信华从空调行业跨到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新能源车领域,这种跨界现象并不出奇。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两个月前的“2018全球汽车论坛”中透露,在工信部注册的新能源汽车单一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503家、发布新能源造车品牌51个。在新加入造车大潮的队伍中,有来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也有来自互联网、通讯、保险等不相关产业。

2009年底诞生的银隆,技术是靠收购而来。它收购了一家名叫奥钛纳米技术有限公司(Altair Nano)的美国企业主要股权,获得其钛酸锂电池技术,并将它引入中国,采购客车车身改装为电动车。2012年,银隆通过收购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广通)获得汽车生产资质,正式进入纯电动客车产业。

银隆握了两手牌,一手钛酸锂电池、一手广通车。2014年以前,中国新能源市场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