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节假日旅游比重已达42.2%

2012至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比重持续增加,家庭休闲比重不断降低。城镇居民的休闲活动正在从“消极”向“积极”转变。图为杭州塘栖古镇。(东方IC/图)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近日在云媒中国新媒体平台发布,报告显示2012至2017年,中国居民休闲时间不断减少,但户外休闲空间不断扩大。

该报告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编写,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出版的第7本研究报告。

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所副研究员黄璜表示,2012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有1774小时和1766小时的休闲时间,到了2017年分别减少为1407小时和1441小时。通过国际对比发现,德国居民年休闲时间为2190小时,中国居民年休闲时间总量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2012至2017年间,城镇居民休闲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居家休闲比重下降,远距离休闲(离家10公里以上)比重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周末、节假日远距离休闲比重分别为13.0%、37.1%,远程景区和郊野成为城镇居民的重要休闲空间。农村居民的休闲空间主要局限于家庭周边,远距离休闲比重长期低于2%,近两年有所增长,但仍然低于10%。

报告显示,2012至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比重持续增加,家庭休闲比重不断降低。城镇居民的休闲活动正在从“消极”向“积极”转变。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在节假日选择旅游的比重已达42.2%,家庭休闲下降为24.8%。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旅游购物比重增加,但休闲活动仍然以家庭休闲为主。

报告构建了中国休闲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休闲需求拉动力、休闲经济影响力、休闲产品供给力、基础设施承载力、生态环境吸引力等五大子评价体系,最终评出十佳休闲城市为深圳、北京、广州、拉萨、厦门、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武汉。

报告显示,从休闲时间来看,导致居民休闲时间较少的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首先,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挤占休闲时间。报告建议,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话语权,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政府应当增加学前教育和长期护理公共服务供给,让居民用公共服务替代家务劳动,腾出休闲时间。

其次,享受带薪年休假天数少。中国每年法定节假日为11天,与欧洲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带薪年休假却有较大差距。报告指出,中国职工可享受5至15天的带薪年休假,但全国的整体落实率仅为50%左右。欧盟国家带薪年休假最低为20天,具体落实效果大幅度超过此最低标准。因此,应提高带薪年休假的落实率。在条件具备时,可以研究增加法定带薪年休假天数。

报告建议,应鼓励职工弹性休假,避免集中出游对旅游业带来冲击。鼓励推行中小学春假秋假制度,为家庭安排集体出游提供更多弹性空间。应鼓励职工一次性休完假期,限制企业用报酬换取职工不休年假,保证休假真正用于休闲目的。

报告还指出,中国社区休闲空间严重不足,社区休闲空间过于拥挤导致各种社会矛盾频发。社区周边是使用率最高的休闲空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休闲质量。因此,城乡规划建设时应实现居住区与休闲设施的“闲住平衡”,建设居民步行可达的“15分钟休闲圈”,让居民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能便捷享受到公园绿地、餐饮购物、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休闲服务。

此外,报告认为中国的生态空间可进入性差。中国长期重视建设点状旅游景区,忽视面状生态空间的休闲开发。郊野的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山脉等都是重要的旅游休闲空间,但现状可进入性较差。因此,应建设遍布城乡的绿道网络体系,让郊野生态空间成为可亲近的休闲空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络编辑:吴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