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科学思维的心理根源

如何说服公众接受那些有确凿证据的研究?光是喋喋不休地列举事实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这样做还可能适得其反。由于人类天生就存在认知偏差,在做决策时我们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责任编辑:朱力远

弄清楚思维为何会误入歧途,对于驱散这些错误观念至关重要。(环球科学供图/图)

如何说服公众接受那些有确凿证据的研究?光是喋喋不休地列举事实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这样做还可能适得其反。由于人类天生就存在认知偏差,在做决策时我们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从原则上说,科学应该远离喧闹的派别之争。毕竟,科学研究是通过验证关于自然界运行原理的各种假说来得出结论的。想想鼠海豚这个例子:根据它的外表和水栖特性,这种动物应该是鱼。但是,科学家却用多方搜集的证据打破了这个成见,他们观察它的骨骼结构,指出它没有鱼鳃,还发现它与其他温血陆地动物有许多共同基因,因此很肯定地将鼠海豚归为了一种哺乳动物。

然而,究竟什么才算事实,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一致的问题。这一点你只要看看网上的新闻就知道了:美国政府的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常常忽略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气候变化证据。此外,还有多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接受一百多年来有关自然选择推动演化的证据。学院知识分子给“科学”两字打上了引号,许多非专业人士又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

公众对科学发现的态度向来是摇摆不定的:对于不用马拉的车子和最新的智能手机,公众立即铺开红毯相迎;而当科学家的发现挑战了现行的政治或宗教观念时,公众又会同样迅速地萌生敌意。

从原则上说,科学思维就是尽可能得到和某个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一旦科学家发现,某些论点没有牢固地建立在逻辑,和以观察或实验为基础的证据上,他们就会认为,这些不同观点的提出者,要么不了解事实,要么就是出于自私在阻止事实的传播——比如,某些烟草公司压制吸烟和肺癌相关的研究成果。面对缺乏理性或者怀有偏见的对手,科学家的嗓门常会越来越高,会更加高调地说明事实,希望自己的对话者也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然而好几方面的研究都显示,喋喋不休地列举事实未必能让对方做出更客观的决策。在有些情况下,这样的做法还可能适得其反。虽然人类是智慧生物,但可惜的是,在做决策时,我们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要理解人为什么会有非理性思维,需要综合心理学好几个领域的知识。本文的四个作者来自不同的领域,这些领域都探讨了带有偏见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查尔迪尼熟知启发法(heuristics),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迅速决策的法则。肯里克研究了我们的决策是如何被一些社会性动机(比如寻找配偶的欲望或是自我保护的本能)扭曲的。

科恩研究了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的判断。纽伯格研究的是认知偏见,它会使人在遇到新的相反的证据时坚持原有的观念。我们四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深入理解扭曲理性思维的心理学机制。

政治家、学生,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人,经常受到错误观点的误导,弄清楚思维为何会误入歧途,对于驱散这些错误观念至关重要。我们和同行的研究指出了阻碍理性思维形成的关键障碍。我们探讨了这些障碍为什么产生,我们该如何与它们抗争,并最终将它们击垮。

在所有这些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