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头号议题人口减少,日本怎么迎接外国人

初来乍到的外国居民往往面临着经济上求生存、文化上被边缘的双重焦虑。对他们而言,语言“障壁”相对容易打破,文化“障壁”的顽固程度却超乎想象。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林东蔚

芝园团地社区,一张曾写满骂语的桌子被重新粉刷后,外地和本地居民摁上各自手印。(作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12日《南方周末》)

编者按

2018年6月底,本文作者以教育公益从业者身份赴日访问,广泛接触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和民间组织,探讨当前日本国内的头号议题:老龄化和少子化背景下,在日外国籍居民与本土居民的“共生”现状。当下,中国正在逐步推进“人的城镇化”,大量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正在城市谋生。同时,许多城市也面临老龄化的困扰,“抢人”大战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城市管理者如何保证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人群,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本土居民,在彼此尊重和包容的前提下共生共存?日本的国情和社情纵然与中国有千差万别,但在“多元文化共生”方面自有参照和启发意义。

短期或长期移居日本的外国人数量激增,已是一个普遍趋势。九州宫崎县一所私立高中2018年的新生中只有16个日本学生,剩下167人都来自中国大陆。入学典礼上,校长不但用中文致辞,还带领全校师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

初来乍到的外国居民往往面临着经济上求生存、文化上被边缘的双重焦虑。对他们而言,语言“障壁”相对容易打破,文化“障壁”的顽固程度却超乎想象。

在日本埼玉县川口市的一个名叫“芝园团地”的社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持续多年。对阵的双方,分别是日本籍居民和移居这里的外国籍居民。

看起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许像是小打小闹,比如:日本居民会指责外国居民高空抛撒垃圾、深夜制造噪音等等,打扰了自己原本宁静有序的生活;而外国居民因为语言和生活习惯等差异,无法及时获得公共服务资讯和支持,更不用说融入社区。被媒体反复提及的一次激烈冲突,则是一张公用木桌被匿名涂写很多恶毒话语。

2004年开始,芝园团地自治会(注:日本社区的自治会类似中国城市的业委会)意识到这个问题。担任自治会事务局长的冈崎广树开始尝试平息双方的不安和不满。在他的推动下,那张引发争议的木桌也在2015年被粉刷一新,天蓝色的底漆上印满了居民们五颜六色的手掌印,变成芝园团地宣传多元文化共生的标志物。

某种程度上,芝园团地社区是日本当下社会的一个缩影。一方面,移居日本的外国人数量激增;另一方面,日本人自身则面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困扰。芝园团地两组居民之间的冲突,正是两股趋势叠加的结果。

看着蓝色桌面上五彩斑斓的手印——它们与周围建筑的素净色彩形成鲜明对比——我不禁好奇:作为一个族群相对单一、文化高度均质的国家,日本将如何在社群加速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世界大势中自处?

在日本的外国人口激增

宏观来说,芝园团地这场“战争”的背景是社区人口结构的戏剧性变化:早在2007年时,生活在这里的外国居民仅208人,截至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2533人;反而日本居民的数量在十年间直线锐减,直到去年被反超。这种本土和外籍居民数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