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姜文,那个中国电影的熊孩子
“多义性”是姜文电影与生俱来的基因特征,也是姜文电影的舆论标配。
责任编辑:谢晓
在谜一样的中国电影丛林里,形形色色的身影穿梭腾挪。有装小白兔的,也有装大尾巴狼的。
姜文出没的次数不算多,但每一次都会闹出巨大的动静。这次轮到《邪不压正》,动静闹得格外大。
动静大的原因在于:每次姜文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成为丛林的中心与焦点。于是也自然就有了来自不同视角的不同观点,“多义性”是姜文电影与生俱来的基因特征,也是姜文电影的舆论标配。
从青春期动物凶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足智多思的《鬼子来了》和《太阳照常升起》,再回到孩子气的“北洋三部曲”,姜文电影完成了第一圈螺旋式上升。而在“北洋三部曲”中,《邪不压正》的孩子气尤胜于前两部《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
所谓电影的“孩子气”,大概有以下几个特征:在市场份额上满怀自信地争强好胜;在艺术追求上不介意打破瓶瓶罐罐;在内容风格上不吝大耍小聪明与大搞恶作剧;在叙事语言上保持一种我行我素的未来感和优越感;在故事情节上小心翼翼地触碰软色情与硬暴力的禁果。
基于此去理解,就不难欣赏《邪不压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