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博士后 中科院院士曾益新谈博士后制度改革

美国在生物化学领域,80%的博士拿到学位后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我国在读博士生为165600人,从事博士后研究人数仅为博士生的7.4%。

责任编辑:朱又可 朱力远 实习生 陈倩儿

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李政道博士两次给邓小平写信,建议在中国实行博士后制度,以吸引留学人才回国。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实施博士后制度。

此后23年间,中国先后招收了四万多名博士后,这些顶尖人才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但随着中国科技体制的进步,现行的博士后管理模式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已到了需要彻底改革的时刻。

从2006年起,中国科学院就立项研究博士后管理制度改革,北京大学童坦君、方精云和中山大学曾益新等三位院士承担了此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三位院士向中科院提交了研究报告。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专访了调研报告主要起草人曾益新院士。

南方周末:我国博士后制度与欧美等国有何区别?

曾益新: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博士后制度大体差不多,以美国的博士后队伍最为庞大、制度最为完善、创新能力最强,它并非产生于本土,而是借鉴了英国研究员制度和德国无薪俸讲师制度。但是它很快融入美国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并彻底改变了大学的职能与角色。

美国无论科学家还是政治家都意识到博士后队伍是国家的一笔重要财富,保留住最强的博士后队伍能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科学发展,保持其在国际上的科技领先地位。

美国每个大学平均拥有272位国际博士后,主要来自亚洲、俄罗斯和西欧。亚洲国家又以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为多。这些博士后,为美国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科研的主力军。

中国1985年虽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