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公平看“应试教育”

衡中不是“河北省第二监狱”,而是穷苦孩子脱胎换骨、改变命运的圣地

责任编辑:陈斌

 

1977年恢复高考,在一高考的考试现场,考生们在紧张的答题,一位监考老师在巡考。(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

衡中不是“河北省第二监狱”,而是穷苦孩子脱胎换骨、改变命运的圣地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恢复高考是深刻影响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的一大变动,值得隆重纪念,也值得广泛讨论乃至争论,以重新凝聚全社会对于公平的共识。

毋庸讳言,与高考联系在一起的是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模式。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博雅教育”(或者还有更多美好的概念),可以说是当下的主流舆论。改革无非是降低高考的竞争烈度,限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强度,推进高校录取形式的多元化,认为这样就能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素质。这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也不符合绵延千年、对考试公平的根深蒂固的社会信仰,令人感到深深的忧虑。

美国学者分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