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传递】石河子:最后的兵团

“炼钢,尤其是他哥,以前是个多利索的人啊,你看看,不说你看着心酸,我都不好意思和他们打照面。这个地方啊,你别看交通方便,它封闭,它是个封闭的小社会,你在这里越呆就越不想走,然后越来越麻木,不知道现在外面是个啥世界。”

火炬经过石河子,不是因为这座20多万人口的城市是戈壁明珠,是因为它是260万人口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象征。对新疆人来说,“石河子”三个字,首先想 到的是生产建设兵团,它是唯一实行市与兵团(农八师,是兵团最大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一个师)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体制的特殊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第一 犁”在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曾驻于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物馆在此,它是奥运火炬在石河子的传递终点。

感谢火炬传递,我回到了阔别25年的故乡。这个地方,很多年来我一直不能准确知道它的行政归属,我始终找不到“高泉”或“124团”应该在哪个下拉条中。同样,在中国42459个乡镇名列中,也找不到“莫索湾”或“148团”——那是我母亲的青春记 忆之地。因为它们属兵团体制下,不在中国乡镇名列中。在区划上,它属于塔城地区,但在行政上,它又完全独立于地方——中国今天唯一存在生产建设兵团的地方 就是新疆。

故乡,就是你找不到刻骨记忆的物理证据的地方。

在我家土坯房的原址,立着一幢红砖房,周围的林带、公路等地标,无任何与记忆相符处。还好,因为废弃不用,二营营部卫生院依然保持原样——如果不是时间太过仓促,我就会出生在这间卫生院,而不是地窝子(当地早期民居,地面挖坑成屋,坑上置人字形棚为屋顶)。记忆中可与罗马圆环形大剧场媲美的电影院仍在,只是缩水了十倍。现在这个团里甚至有了电视台。

向导是当年最铁的小学同学侯老三,在其他同学眼中,他不但是老同学中最成功的,而且,也是团里数得着的成功人士。他买了车,住了楼房——团部正中心有四幢五层住宅楼,还在奎屯市买房安顿了父母。

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小镇,我有足够心理准备,我甚至希望看到一个像各地都是的人口激增、喧闹恶俗但繁荣兴旺的城镇,然而,这个紧贴着乌鲁木齐至伊宁快速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