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撒网”,去海外“捕鱼” 吉利靠什么大手笔收购

有了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两大海外资本平台,吉利集团的海外收购似乎更为得心应手。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6年11月2日,上海,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出席沃尔沃旗下国产沃尔沃S90L发布会。(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4月5日《南方周末》)

八年间,李书福两次大手笔收购,均让业内震惊——他分别将沃尔沃和戴姆勒两家著名车企揽入旗下。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8年2月23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集团”),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于2018年2月23日获得戴姆勒(Daimler)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这一股份的价值约90亿美元。吉利集团并未披露具体资金来源,其CFO李东辉称,这一交易资金是通过吉利海外子公司在境外结合了债权、股权和金融产品的安排。

最近五年,吉利集团的资产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1262亿元人民币,增长为2017年三季度的2446亿,翻了近一倍。

中国大部分车企偏好与外资车企合资。他们要么走“市场换技术”、“合资反哺自主”的道路,要么勒紧裤腰带埋头苦干自主创新。而吉利这个民营车企,为何却走出一条“股权换技术”“、投资换技术”的路?

“能不能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

和今天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们比起来,草根李书福的造车故事艰难而曲折。那时候可没有“放条鲶鱼进来”的政策,没有慷慨给出大片土地的地方政府,没有数以亿计的风投资本,没有数字化现代化的代工厂,更没有今天如此完备的汽车产业链条。

这些产业要素中,最关键的是政策红线,关乎企业生死,这让当时的民营企业家李书福对于政策、政府资源有了深刻理解。

1996年,33岁的李书福,买下四川德阳监狱里的一家汽车厂,进军汽车业。李书福亲自绘图、手工敲打出试制车辆,吉利的第一台汽车是在台州临海下线,当时以造摩托车的名义拿到800亩荒地。

私营企业造小轿车一开始不被许可,李书福曾当面向一位主管工业的官员请求,“能不能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

1998年8月8日,吉利的一款汽车下线时,李书福备了100桌酒席,遍邀各级官员出席,大多数人不敢去。2001年,吉利汽车才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拿到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准生证。

在一开始半遮半掩、小打小闹的情况下,李书福拿到了四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临海、路桥、宁波、上海。这其中,路桥、临海同属于台州市,这也是李书福的故乡、吉利汽车起家的地方。宁波基地是在收购宁波汽车拖拉机厂的情况下建起来的,而上海基地是从李书福弟弟手里买下来的。

吉利前面四个基地不大,只有几百亩。此后吉利开始真正有意识地战略布局,又有了兰州、湘潭、济南、慈溪四个基地。2006年济南和慈溪两个基地规划投资超过300亿元。

2009年3月,曾有媒体记者追问李书福在国内8大基地迅速扩张情况下具体融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