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比烟花寂寞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责任编辑:吴悠

上世纪90年代,香港著名作家亦舒的作品曾是很多读者的心头之爱,其小说《她比烟花寂寞》更是风行一时。人们废寝忘食、感同身受地读着此书,在品味“你的旗袍,他的领带”的故事的同时,洞见了光鲜人生背后的枯寂和美满婚姻隐含的寂寞,不由得心有所感,也跟着寂寞起来。

如今,我要说的不是此类女子伤情的寂寞,也非英雄迟暮的寂寞,而是一种物的寂寞——它就是被严格限制燃放的鞭炮!

曾经喧闹的爆竹如今哑然失声(资料图/图)

爆竹的诞生

鞭炮,又称“爆竹”、“爆仗”、“炮仗”、“纸炮”、“响炮”、“鞭炮”等,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庆典用品。这种庆典用品很拽,不是武器胜似武器,每年总有燃放鞭炮伤人的消息见诸报端。更要命的是鞭炮并不安分,制作者、运输者、使用者稍一疏忽,那些包裹在红红绿绿的包装纸中的硝酸钾、硫磺、木炭、氯酸钾,制作电光炮、烟花炮和彩色焰火时加入的镁粉、铁粉、铝粉、锑粉、无机盐、锶盐、钡盐、钠盐便在空气中来个集体无意识狂暴,不但炸碎了疏忽大意者的发财梦、还夺走了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一举摧毁了他们的家庭和家人的幸福……

鞭炮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庆典用品(资料图/图)

难以理解的是,国人对如此危险的鞭炮却情有独钟,居然宠了它2500多年——我用体育老师教的数学模糊地算了一下,2018-2500=-482,也就是说距今2500年前是公元前482年,时值周敬王三十八年,那年70岁的孔子结束周游,由卫国返回鲁国,总结一生后,他给了自己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评价,他对这一年龄的认知定位至今仍被人奉为圭皋;同年,吴王夫差在泗、济之间凿了一条东起湖陵、西到济水的人工河菏泽水,并与晋、鲁、周等国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吴国夺得了霸主的位置,勾践却不惧它的霸主虚名,趁吴王北征之机,发动了复仇战争,越国大获全胜,俘虏吴太子友,焚烧吴都姑苏……

越国大获全胜后,兴奋的百姓用越国常见的竹子燃起了篝火,并在一片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载歌载舞,以示庆祝。

这种爆竹的发端仅是我的个人推测,不足为信。那么爆竹真正起源于何时呢?

民俗学家认为,爆竹起源于远古时期敬神驱邪的“燎祭”。因竹子干燥易燃烧,是“燎祭”时经常釆用的原料。当人们发现竹子在燃烧中会爆出巨响后,便发展出专门燃烧竹子的“爆祭&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