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全球食物链顶端优势” ——金龙鱼见证中国食品重返世界中心地带

金龙鱼稻米油在日本正式上市

中国曾遗忘过世界,世界却并未遗忘中国。

坚船利炮,西方殖民主义裹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袭来之时,正值仍以农业为主的晚清社会,多数民众依旧挣扎在饥饿线上。

“土人非燕宾不以炊(稻米)”,“生人之极乐,以稻味尤美故”,尽管早在河姆渡遗迹中就发现所谓“史前稻谷”,但中国古代食稻者多为富贵阶层。

历史正在弯道超车。如今,复兴号、共享单车、微信支付等,已成为“新四大发明”走向世界……中国食品领域却鲜有诸如雀巢、卡夫等西方跨国企业。

有一种判断称,中国农业与食品领域依旧落后世界发达国家100年。

走进“不落的食品安全神话”

中科院稍早前发布报告称,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世界发达国家落后大约100年,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而农业组织化水平低成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作为需求的一面,14亿人口的味蕾正在发生一些变化,饮食习惯正在向更高品质靠拢,迫使中国食品界向世界搜罗从香蕉到食用油等各种食品。

“买!买!买!”当中国游客将日本消费市场推向新高,不断背回日本产的电压锅、饼干和植物油之时,一款来自中国的稻米油却逆向进入日本市场。

2018年1月8日,漫步在东京最繁华的涉谷街头,不少游客发现七块巨大的户外LED屏上,滚动播放着“金龙鱼稻米油登陆日本”的巨幅宣传照。

成功打入日本市场的这款稻米油定名为“双一万”,正是来自中国食用油领导品牌——金龙鱼的母公司益海嘉里。

“金龙鱼稻米油能打进日本这样对食品安全要求非常严格的国家,事实证明以金龙鱼为代表的中国稻米油上了档次。”2018年2月2日,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金龙鱼稻米油早为日本各界所熟识。2016年10月25日,第三届国际稻米油大会上,金龙鱼从参选的几十款稻米油中脱颖而出,并击败日本引以为豪的“玄米油”,获得大会唯一奖项“国际稻米油品质大奖”。

一时,两国“油”贵。甚至,连在华颇有名气的日本籍演艺人士矢野浩二也做起“代购”。2016年秋天,他在微博上晒出一张购物清单,包括中国产的稻米油。

稻米油是日本食品领域的传统领地,更被视为日本农业兴盛的象征。逆市而动,金龙鱼正式进入以食品安全严苛而著称的日本市场。对此,日本舆论界集体失落,反思“日本制造”走向衰落。

二战后,基于“镉中毒”“森永毒奶粉”等惨痛的食品安全事件,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处理食品安全、构筑消费者信赖方面不断探索,构筑起时至今日仍“不落的食品安全神话”。

十年“熬”一油

多年来,中国食品制造业并没有集体沉沦,而是在蛰伏中迎接春天。

2006年,金龙鱼就开始组建300人的团队悄然聚焦稻米油研发。当时,来自市场与技术环境的不利因素很多,稻米油是世界技术人员公认最难炼的油种之一,研发投入成本高、周期长,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涉及到整个产业链。

尤其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稻米油领域耕耘近百年,已经建立起很高的行业壁垒。

在日本,最早使用稻米油的记录可追溯到江户时代。1917年,加藤平太郎建立加藤精米所,把日本史上第一代稻米油推向市场,多限于药用。1933年,日本已较大规模地将稻米油转为食用。

在中国,尽管唐代《千金方》与明代《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典籍早就认识到米糠的价值,做出“味甘性平”“益身心”“通肠,开胃,下气,磨积块”等著名论断,但仅限于少量药用。

一滴油,折射出两个不同的世界。在现代科学主义来临的前夜,中国依旧沉浸在古代世界所创造的一片辉煌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科学家铃木梅太郎在1910年就从米糠中提取出维生素B1,后者逐步被验证为“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

时过境迁,糠中亦有“黄金屋”成为共识。当前,稻米油已被各国营养学家誉为“稻谷黄金”,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稻米油为“最佳食用油”。在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稻米油则被指定为“国油”,是中小学生营养餐指定用油,并引领“轻食”风尚长盛不衰。

“稻米油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口感符合日本清淡为主的饮食习惯。”日本营养和食品科学学会主席、东北大学教授宫泽阳夫认为,金龙鱼稻米油的到来为日本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开创食品业循环经济典范

“我们一次次地失去稻米油的机会,浪费了那么多年。”中国粮油学会的一名专家分析说。

长期以来,中国水稻种植加工业呈现“小、散、低”的格局,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通常,米糠存储超过24小时后就会酸败,一般只能用作喂猪的饲料。稻壳则直接被农民废弃,其自然降解大概需要5年,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我国稻谷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米糠利用率只有20%;我国又是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大国,但自给率不到40%。”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张桂凤认为,开发利用米糠油资源不仅有利于平衡国人膳食营养,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农业部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8亿人以稻米为主食,每年直接食用大米及其制品所耗用的稻米高达1.4亿吨。

就当前生产技术而言,每获得1升一级稻米油只需要150公斤稻谷。以此计算,每年可生产米糠油220万吨。

这意味着,中国稻米产业中一直存在巨大的隐形的“浪费”。同时,却面临着挥之不去的阴影——粮食危机。

2018年1月23日,国家海关总署公布去年粮食进出口数据显示,中国稻米和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水平,并继续增加进口量。

三天后,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年度全体委员会议,讨论“新时代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的土地已经难以维持中国人现有的生活水平。”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认为。

粮食进口的同时,隐忧依然存在。亚洲、非洲和南美州的人口正不断膨胀,未来二三十年内可能将再增加20亿人口。届时,他们将无法为世界输出更多农产品。

中国的出路唯有依赖科技创新,并坚持走循环经济之路。

金龙鱼开创中国食品行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典范。在益海佳木斯,一粒水稻经过剥壳处理后,稻壳被输送到电厂火力发电,燃烧后的稻壳变成天然助滤剂或用于制作汽车轮胎的碳材料;

米糠则被送到炼油车间,提炼出的米糠油经过加工,变成优质、营养价值极高的稻米油,最终摆到餐桌上。

一粒稻,一滴油,一匠心,从稻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不仅凝聚着金龙鱼的“匠人精神”,还蕴含着中国制造传统的家国情怀:打破西方在全球食物链上的“顶端优势”——垄断格局,见证中国食品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