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 塑料处处有,“限塑”怎么走

以前的限塑令,对减少生产和使用者既没有奖励让其心动,也没有罚到让其心痛。

责任编辑:汪韬

2018年1月,北京望京某菜市场,集贸市场是塑料袋使用的“重灾区”。(罗逸爵/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1日《南方周末》)

以前的限塑令,对减少生产和使用者既没有奖励让其心动,也没有罚到让其心痛。没有把顶层设计做到位,从源头上减量,推行生产者责任制度,是减不了的,“因为生产的是中小企业,使用的是工薪阶层。”

与上一次不同,这次的新“限塑令”将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限塑令”也要动真格了。

两年前,刚过32岁的汤蓓佳决定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她卸载了外卖App,除了买狗粮外几乎不网购;用可重复清洁使用的蜂蜡膜代替一次性保鲜膜、保鲜袋;自备瓶子购买散装酱油和醋,甚至洗衣液、护肤品也是购买手工散装的。

可在面包店和集贸市场,当她把掉着碎屑的散装面包放进布袋子,用饭盒来装鲜肉和切开的鱼块儿时,大多数店员都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询问她:“塑料袋不收费,你为什么不要?”

像零垃圾生活方式平台(Go Zero Waste)创始人汤蓓佳这样的行动者越来越多,但仅是个人坚持的生活方式。按平均每天少用五个塑料袋计算,汤蓓佳一年累计少用了约两千克塑料,仅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中国塑料制品7515.5万吨总产量的千亿分之三。

在快递包装、快餐订单剧增的挑战下,大多数人已经忘了,没有强制约束的“限塑令”已执行十年,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关于“限塑令”的新一轮意见征集,重启反思。

短暂的热情

2008年6月1日,“禁塑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施行。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对购物袋开始收取一两角钱的费用。

在天津,48岁的“绿邻居”社区环保志愿者工作站创始人安旭清晰记得,他们在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门前办宣传活动,十个塑料袋可以换一个帆布袋,上百人在置换点前排起蜿蜒的长龙。

在他的印象里,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政策推动,涉及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全民环保行动。媒体宣传、商家响应,消灭“白色垃圾”,使用环保型购物袋、帆布袋的理念蔚然成风。

以往只能在社区里捡拾垃圾的环保志愿者,第一次握住了走向公众舞台的机会。火爆的场面让志愿者沉浸在巨大的喜悦里,“特别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2016年,在北京的汤蓓佳看了一篇介绍美国“零垃圾女孩”的文章,突然就被这种生活方式吸引了,转变的第一步,就是把塑料袋全部换成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