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十连升背后 “热钱”之战

在外汇储备从连续三年下降到“十连升”的现象背后,是境内“热钱”试图通过境外并购方式突围,从而引发的一场攻防战。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10个月上涨。(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在外汇储备从连续三年下降到“十连升”的现象背后,是境内“热钱”试图通过境外并购方式突围,从而引发的一场攻防战。

遏制住了直接投资领域的资本外流“抽水”之后,货币管理当局才得以通过价格机制调整与市场预期管理,一举扭转了持续数年的“汇率贬值-资本外流”式恶性循环,并实现了外储规模由降转升的“逆袭”。

守护外储“护城河”

2017年12月14日凌晨,美联储加息预期“靴子”落地。

在宣布如期加息25个基点后,美联储声明经济增长将为渐进加息提供支持,并预计2018年加息3次。这是自2015年12月结束零利率政策以来美联储的第5次加息。

声明公布后,美元指数震荡下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两日上涨逾百点,显示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信心。海通证券指出,“今年人民币对美元逐步升值,尤其是二、三季度的人民币急速升值、资本流出减少,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的扭转。”

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10个月上涨。2017年12月7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1月外储增长100.6亿美元,至3.1193万亿美元。

此前,中国外储规模曾由2014年高峰期的3.9万亿美元,下滑至2016年中的3.2万亿美元,并在2017年1月跌至2.9999万亿美元。

此后,在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国际金融环境未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储却又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般的十连升,回升至接近2016年中的储备规模,即将实现自2014年以来的首度全年增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分析显示,11月外储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非美元货币汇率上涨及资产价格变动”带来的估值变化。而在9月底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内,则以更详尽的数据,反映出影响外储规模变化的“基本面”。

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原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分析,2017年以来外储回升的关键因素,来自“基础国际收支”顺差的变化:在决策层果断出手规范境外投资并购的一系列政策影响下,中国外汇收支中的“直接投资”由逆差转为顺差,从而令包含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的基础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37%,达到832亿美元。

管涛以“护城河”的概念,形象地解释了“基础国际收支”在国家外汇管理体系中的功能:如果把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国际热钱”,看成在不同国家与地区内穿梭套利的“资本洪流”,那么代表着长期稳定趋势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