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中美关系并不存在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规律
长期处于主宰、支配地位,习惯于称霸,就会时时担心谁可能取代自己的霸权地位。
长期处于主宰、支配地位,习惯于称霸,就会时时担心谁可能取代自己的霸权地位。怀有这种忧虑的人,即使不是杞人忧天,也是以己度人。中国既没有主观意图也没有客观利益需要通过与其发生冲突来换取自身发展和安全。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的,他只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雅典的日益壮大以及斯巴达对于雅典之日益壮大的担心,使得二者爆发战争。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借修昔底德之名表述自己对美国与中国之间可能发生冲突的担忧。这只是他们的一家之言,不能看作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规律,更不是什么国际关系的铁律。
从认识论看,即使历史上曾发生过强国相斗、国强必霸之类的现象,但不能据此推导出现在和今后一定会如此的结论。对于这种“因为曾经有过,所以必然还会有”的命题,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早已给出过有力反驳。
从历史事实看,近代以后,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以“丛林法则”“零和博弈”为主基调,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没有发生过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虽然世界上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无论西方世界领导权从英国转移至美国,还是冷战结束、新秩序构建,都没有以暴力方式出现。中国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需要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从当前和未来看,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尽管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分化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一些国家出现贸易保护、社会排外、政治保守等倾向,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未改变,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从中国与各国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与美国等西方大国,还是与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中国既没有主观意图也没有客观利益需要通过与其发生冲突来换取自身发展和安全。相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逐步走出一条完全可以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大国关系之路。
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因此,对于西方学者“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我们并不认同,但可以将之视为一个重要提醒,做到未雨绸缪,加强同相关各方的沟通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一直在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突发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为什么发生的,有没有可能避免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这背后蕴含一个重要关切,那就是中美之间如何才能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避免重蹈战争悲剧的覆辙。有些西方学者还有这样的战略忧虑:中国是否、将于何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这与西方国家长期处于国际规则制定者和世界秩序主导者的地位有关。长期处于主宰、支配地位,习惯于称霸,就会时时担心谁可能取代自己的霸权地位。怀有这种忧虑的人,即使不是杞人忧天,也是以己度人。鸦片战争后,中国经历了受人欺凌、割地赔款、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而且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理念,绝不会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以强凌弱。事实终将证明,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美关系自从1972年破冰、1979年建交以来,一路走到今天,从未遵循在西方通行多个世纪的“丛林法则”,两国之间连冷战也没有出现过。当今世界各国已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强权政治、零和博弈很难继续支配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演变。还应看到,时下各国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和风险,人类求发展、求和平的基本诉求一致,而且经济发展机遇也是交汇的。用冲突、对抗、强权的办法解决争端的时代早已过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利益所在、责任所属、命运所系。
(来源:人民日报)
网络编辑:邵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