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昆:技术在发展,人性还能永恒吗?
从近十年创作的130多篇科幻小说中,他挑选了22篇个人最喜爱或获奖的作品,小说集就命名为《奇点遗民》。这些小说里,人们往往要面对人工智能的考验,选择是否上传自己的意识。有人在弥留之际被爱人强制上传,而名义是“爱”。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本文首发于2017年11月30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技术在发展,人性还能永恒吗? 科幻作家刘宇昆的探索》)
“我出生在奇点元年,也就是第一个人被上载到机器的那年。”作家刘宇昆在小说《奇点遗民》中写道。这部作品意在探讨:如果人类的意识能够上传到网络,脱离肉身束缚,永远活在虚拟数据当中,个体该怎样选择?
刘宇昆从事过与人工智能和编程相关的工作,这传承为他多篇小说的主题。从近十年创作的130多篇科幻小说中,他挑选了22篇个人最喜爱或获奖的作品,小说集就命名为《奇点遗民》。这些小说里,人们往往要面对人工智能的考验,选择是否上传自己的意识。有人在弥留之际被爱人强制上传,而名义是“爱”。
《迦太基玫瑰》中,主人公的妹妹扫描大脑的神经网络时,电子计算的生命模型崩溃,上传失败,生命结束。主人公去科技公司拿回骨灰盒时,将那些储存着生命模型的硅晶片依次踩碎。
“莉斯离我而去,被困在另一块大陆的机器存储阵列中,我甚至没办法找个合适的方式悼念她。”刘宇昆哀伤地写道,同时追问存在的真实性,“那些拷贝中的哪一个是我的妹妹呢?我该悼念其中的哪一个呢?”
“上传意识时没有肉体,这是一个令人很困惑的问题,我们人类的智能毕竟是从肉身物体上演变过来的,人工智能就不一样,从一开始就没有实体感官。”刘宇昆认为,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和最有趣之处。
20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