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来了!人民日报评: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成为综合大考

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

 

消费者翘首以待,提前将心仪产品加入“购物车”;商家扩大促销时段,灵活安排预售分流压力;快递公司纷纷“招兵买马”,投入智能设备提高效能;多部门整治市场乱象,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双11”来临之际,不少人已经热起身来,严阵以待。人们发现,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趋有条不紊,而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

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其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20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然而,第二年就遭遇了“爆仓”的尴尬。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线上购物节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简单,而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以“双11”为时间节点,梳理这些年来电商等行业的成绩与问题,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治理层面发生的变迁。

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如今,“爆仓”等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调度“外卖小哥”跨界帮忙;多部门主动作为,对虚假广告、先涨价后打折等消费陷阱强化监管;消费者观念升级,不仅关心购物体验,也日益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过去8年的“双11”,仅“天猫”平台交易额就实现了从5000万元到1200多亿元的跃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

据预测,今年“双11”期间,11月11日至16日的快递业务总量可能会超过15亿件,同比增长35%以上。如果说“双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譬如,怎样优化“隐私面单”,更有效地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怎样推广“环保纸盒”,让绿色消费取代过度包装?如何整合消费数据,创新销售模式和监管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双11”映照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也度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度过了廉价促销的早期发展阶段,今天的消费领域,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人们对“双11”所能发挥的作用,拥有更高的期待。从让消费者“买得到”,到让每一个用户“买得好”,从有效解决快递爆仓和压货现象,到推广共享快递盒、100%可降解快递袋……“双11”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可能性。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双11”的发展潜能,就能架起一座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稳固桥梁,共同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双11快乐!买买买,卖卖卖!”美国纽约的一家鞋店,早早挂上了这样一幅中文标语;撒哈拉沙漠以西400公里的加那利群岛,“双11”也已成为当地居民期盼的购物节日。其实,“双11”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个缩影。以“双11”为契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就能激发更多增长活力,凝聚更多发展动能。

(来源:人民日报)

 

网络编辑: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