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文物:历史大转移,转移大历史
建国以来的文化史上,这或许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超常规的文物转移。
责任编辑:赵凌
建国以来的文化史上,这或许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超常规的文物转移
5月29日早晨,绵阳市博物馆所在的游仙区漫天大雨,几成空城。
9点整,双汇公司三辆运送冻肉的货柜车驶进博物馆。车一停稳,身着雨衣、荷枪实弹的武警马上各就各位,严密警戒。一些人开始往车上装长虹21英寸彩电的包装箱。搬运工们抱着“彩电”就像抱着熟睡的孩子,三车“彩电”足足装了两个半小时。11点半,一辆警车开道,一辆警车断后,中间三辆冷冻货柜车,驶离博物馆。
彩电箱子里装着的是众所周知的秘密——文物。
三天时间,绵阳博物馆安全转移文物6091件,在建国后的文化史上,这或许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超常规的文物转移。
“地震之后那几天,人实际上特别脆弱,跟瓷器一样脆弱。我们就只能跟自己说,冷静冷静,越急越要冷静,千万千万不能出事。”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唐光孝说——
文物转移这件事跟地震一样突如其来。5月26日下午,我正在外面征集抗震救灾的实物资料,以备日后建立地震纪念馆之用。下午4点刚过吧,单位通知我赶回来做文物转移方案。
这次搬迁的基本原则是,首先搬迁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其次搬迁除石刻和饱水漆木器以外的一般文物。饱水漆木器,出土时本身就泡在水里,收藏时也一样,所以这次可以暂缓考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