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部队“女兵演义”

“风吹日晒就是我们的化妆品。”一个多月的特战训练,使得很多女兵眼下颧骨处最嫩的皮肤,已经晒“糊”了,掉了一层皮,长出粉色的新皮,再晒伤一天,就又“糊”了。

责任编辑:姚忆江

女兵们正在排练节目。(张正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28日《南方周末》)

指导单位:广东省国防教育办公室

南方名记 姚忆江工作室出品

主创:南方周末 姚忆江

 

“第一次练习倒挂我真的不敢下去,抓住栏杆迟迟不肯放手,最后还是教练把我‘踹’下去的。倒挂在空中,不敢睁开眼,眼泪是止不住地往下掉。”

“风吹日晒就是我们的化妆品。”一个多月的特战训练,使得很多女兵眼下颧骨处最嫩的皮肤,已经晒“糊”了,掉了一层皮,长出粉色的新皮,再晒伤一天,就又“糊”了。

南部丛林,有一支特殊的女兵群体。

她们本是一群大学生,平均年龄22岁,最小的仅为19岁,应征入伍后加入特战部队。与特战结缘三个多月,吴文娇和战友已经被称为“火凤凰”。

吴文娇,是这支大学生女兵群体的负责人之一,她是南部战区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指挥通信连副连长。

“在指挥通信连里组建特战队,这是军改后适应保障向战斗转型的需要,我和连长张二涛心里‘都没底’。作为一名特战队员,训练标准、军事技能要求跟一名通信兵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吴文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女兵们的第一件事,把原来的齐肩秀发理成“锅盖头”,颇像《摔跤吧!爸爸》中的情节:男主人公为了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培养成摔跤手,剪掉了她们的头发。上等兵吴昌洁说:“一开始感觉挺丑的,走在路上都感觉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你。”

“锅盖头”只不过是她们特战路上的第一步。由于没有特战基础,这群二十来岁的大学生女兵,只能从零基础开始。

“把哭声调成静音”

来军队之前,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她们打扮俏丽,是许多人眼里的“娇娇女”。

“军改”过后,2017年5月,这群由装甲旅转化为特战通信的女兵,自愿递交申请书,请求参与特战训练。

在实战化要求和强军目标的现实面前,集团军领导同意了这一申请,准备了一个多月,让她们与特战标兵连队“白刃格斗英雄连”结队互建,一支女子特战队得以成立。

在吴文娇的世界里,她们一点都不特殊,和男兵一样,抡大锤,驾战车。

通信工作既是一项体力活,也是一项脑力活。很多时候,通信队员像棋子一样遍撒神州大地的雪山、草地、江河、林海,“双脚走天涯”。

和人类的感官一样,指挥通信连就像军队的感官,要将战场之上的信息看得清清楚楚,传播得明明白白,并非易事。

刚开始,作为女子特战队指挥员,吴文娇除了武装越野勉强及格外,其余特战内容闻所未闻。可是,女兵们个个都看着她。

吴文娇只好自己学,再教女队员。攀登、倒挂、潜水……每个项目,她只能硬着头皮第一个上。

为了突破自己的生理瓶颈,晚上收队之后,吴文娇会到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