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一词的历史探索 没有晚明,哪来晚清?
历史环环相扣,而没有晚明,哪来晚清?
责任编辑:朱又可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文学”一词的历史 没有晚明,哪来晚清?》)
王德威教授尝发谠论,分就五四期间中国小说现代性的风貌指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依我浅见,中国现代性却应从晚明出发。此时耶稣会士来华,中译了许多促成来日“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文本,梁启超甚至认为他们在华早就发动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除了康熙年间的马若瑟外,耶稣会士并不以小说名世。虽然如此,我们倘就晚明迄清初的耶稣会中译文本观之,却也不应马虎其事,以为他们不曾翻译西洋文学入华。即使“文学”一词如今的内涵,我都认为和明末耶稣会传教的活动有关。
耶稣会劝化成功的中国人中,最著名的当属徐光启、李之藻与杨廷筠三人。他们也常为天主教辩护,1621年杨廷筠所写《代疑篇》,就是这类护教之作。《代疑篇》完成后,杨廷筠又有《代疑续篇》,但此书不知完成于何时,总之写于他1627年去世之前。《代疑续篇》的手稿一直保留在武林杨氏故居,顶多以抄本流传在中国天主教圈内。然而到了1635年,福建天主教士子中,自号“昭事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