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了,国产奶找回消费者信任了吗?

在业界看来,国产奶的质量安全或已接近“满分”水平;但在消费者看来,被三聚氰胺事件摧毁的公众信任仍待重建。

责任编辑:何海宁 苏永通

早些年三聚氰胺事件风波未了时,媒体探访伊利集团在江苏的一处奶源基地,据介绍,奶牛吃的是澳大利亚进口的饲燕麦草。(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为啥我们这么努力了,消费者还是不买账?” 国产奶九年翻身战》)

专题按:

这是一份历时九年提交、内外评判不一的“答卷”:在业界看来,国产奶的质量安全或已接近“满分”水平;但在消费者看来,被三聚氰胺事件摧毁的公众信任仍待重建。“乳品信心问题,不单是行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这场特殊的考试,还没到停笔交卷之时。

即便到了2014年,河北君乐宝乳业仍能感受到寒意。公司请来一位营销专家,对方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在国内做,更不能在河北做;二是另起一个品牌名,免得有影响。

2017年上半年,吴松航参加了农垦系统闭门会,国内五六十家乳粉企业关起门来“说说心里话”。不少企业也觉得憋屈:为啥我们做得这么努力了,消费者还是不买账?

得知自家品牌入选国家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制名单之后,吴松航连发了好几条朋友圈,这位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像是在展示国产奶粉占领国内市场的信心。

自2017年8月开始,被称为“史上最严奶粉新政”的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名单陆续“放榜”。截至9月20日,共有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雀巢等5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297个配方获准注册。自2018年1月1日起,未获得配方注册证书的婴幼儿奶粉,将禁止在国内市场销售。

雅士利集团公共事务与法规中心副总经理朱国刚感慨,为了此次申报,企业从基础营养到产品配方研究,再到母乳研究,积累了海量数据。“我很负责任地讲,国内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和生产水平)真的已经达到世界水平。”

“当前奶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质量安全问题,而是发展问题。”2017年6月,第八届中国奶业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称,“中国奶业被三聚氰胺困扰的阶段已经结束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不过,大多数消费者不这么觉得。在网络上,仍然弥漫着类似“孩子还是喝进口奶吧”“实在没勇气去赌”的言论。

《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的一组数据印证了消费者的担忧。2015年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17.6万吨,是2008年的4.8倍。“消费者到境外购买、邮购、代购婴幼儿配方乳粉增多,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增加。受此影响,国产乳制品消费增速放缓。”

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至今,九年光阴,国产奶信任危机背后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远超想象。

“相当危险的行业”

乳业人的触觉是敏锐的。2015年,中国乳业俱乐部发起人、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永军的朋友刚生完孩子,请雷帮忙推荐奶粉。“国内外大品牌都能放心喝。”雷永军回答。

他和国内几家奶企老总相熟,见朋友迟疑,便介绍她去工厂实地参观。“走了一圈,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理念都认可,就是不买。”朋友最终还是选择了一家外资品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