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连通原子个体与公共领域
过于偏向个体,就成了孤独之人,活着会缺乏起码的温度;过于偏向群体,则有被代表的危险。
责任编辑:戴志勇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7日《南方周末》)
过于偏向个体,就成了孤独之人,活着会缺乏起码的温度;过于偏向群体,则有被代表的危险。
小时候,听一些基本没读过书的乡村婆姨称赞人,说陈老伯真是蛮仁义。不知道仁义是什么意思,但从那语气中知道,词是好词,人是好人。多年后,读《论语》,知道“仁者,人也”。读《孟子》,知道“义,人路也”。原来,说一个人仁义,那是中国几千年来对人的最高肯定。
仁义总是“及物”的,因为在主流的中国传统生活里,人总是在家庭家族中的人,总是社会的人。这个人,与天地万物,一气贯通。用今天的话来说,人总是有公共性的。这种公共性,最切身处在家庭,推起来,可以到天下乃至天地。
但并不总是如此。有个很红的网络讨论小组“父母皆祸害”,听起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