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石不坏,先生长在 ——清人唐英石雕像的故事

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1682-1756),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他所督造的瓷器,世称“唐窑”。

责任编辑:刘小磊

唐英石镌小照(资料图/图)

(文章首发于2017年8月31日《南方周末》)

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1682-1756),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他所督造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的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英由是成为中国陶瓷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王世襄先生以为北京名医关祖章先生旧藏清人石像为唐英像。本文根据新近出现的文物,讲述了真正的唐英像及其背后的故事。

——编者

王世襄先生错认唐英

故事缘由,须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日,王世襄先生于北京名医兼文物藏家关祖章先生家中见一清人石雕坐像:“这是一尊为生人写照的像,用近似青田的叶蜡石雕成。他清人装束,脑后垂辫,长袍素无纹饰,只领子及衣褶间留有石青染色。前额舒展,略有麻瘢,是用无数细小不平的刀痕,益以赭墨渲染才取得呼之欲出的效果。所得印象是:此翁年约六旬,精明干练,阅世甚深。他左手扶膝,右手一书在握,侧身斜坐,倚靠一具鼓式垫子。垫子背面有款识‘庚午春写于九江关署’九字。下有‘汪木斋’阴文篆书圆印。”世襄先生当即大胆假设,此像或为乾隆朝钦命督理江西御用陶政之九江等地诸关监督、中国陶瓷史上大名鼎鼎之唐英,而庚午春当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

然尚有若干疑点。九江关署,自清初至清末,存在二百余年,历任关督榷吏,何止唐英一人?唐英生于康熙二十一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有清一代,有康熙二十九年、乾隆十五年、嘉庆十五年、同治九年共四次岁值庚午,石雕像所制年份,岂可遽定于乾隆十五年?故仅凭款识即定为唐英像,似所据不足。再,督烧洪宪御瓷之郭葆昌觯斋,曾藏有唐英绘于雍正八年之彩绘横卷《陶成图》,上有唐英容貌,惜此图抗战中毁于火。幸好故宫博物院资料室中有世襄先生战后赴日追索文物时自神田某书肆购归之《陶成图》照片。两相比较,“画像年迈清癯,须亦较长,两者相去甚远。年岁不同,容貌固异。然既不相似,难以为证。”此后,虽“十年浩劫,……石像亦不可踪迹矣”。然基于前述种种,四十年来,世襄先生心中,“石雕是否为唐英像,仍是悬案”。(王世襄“雕刻集影”,《锦灰堆》二卷,490-491页,北京三联,1999)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世襄先生忽接前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宋伯胤先生信函,询及关氏所藏石雕像并抄示唐英自撰之《题石镌小照小序》(以下简称《小序》):“友人汪南桥讳本,徽人,侨居湖北武昌,善镌雕之技。庚午仲春,诣余浔榷官舍(即九江关榷署,九江古称浔阳),携得京山石为余作一小照,长七八寸许,形神逼肖,坐泉石古柏下,右作稚子长春保暨凌云、二达两雏孙嬉于侧,或坐或立,或背负或蹲踞,有天然意致。旁立阿连、阿节二小童,各执茶具,跃跃欲动,神手技也。余顾而乐之,因镌识三十三字于座后石壁上。官耶?民耶?陶耶?榷耶?山林耶?城市耶?痴耶?慧耶?贵耶?贱耶?或曰蜗寄耶?余曰:否否,石也!”

雕者同为汪氏,日期同为庚午春,地点同在九江官署,雕像尺寸亦复相同,何如此之巧合!世襄先生读罢,“不禁为之狂喜”,盖“终得证实像主人确为唐英”也。

至于遗留问题,如《小序》所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