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参与震后重建要点
1998年抗洪时期,社会募捐和志愿者参与主要还由几家“中国”字头的社团临时动员,2003年的SARS危机和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应对,NGO有反应没举措,这一次的抗震救灾,中国的NGO真的开始行动了。
责任编辑:戴志勇
紧急救灾阶段显示了政府与社会协同工作的一些良好迹象。政府应改善NGO发展的制度环境,以促进社会的自我发展。
这次赈灾救援的过程,几乎形成全民参与的态势。无论是当地的自救,还是NGO的反应,都比以往任何一次危机事件要迅速、积极,令人想起国际上大震灾促生“NGO元年”的情形。
根据地震救灾的经验,灾后一般要经历救生、安置、重建的三个救灾阶段,时限上分别将以天、月和年来计算。此次四川大地震的灾后救援工作,显然还只处于逐步展开时期,未来面临着更漫长的道路和诸多的挑战。
震灾之所以使得民间社会的行动力和作用力显现,也是源于救灾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中调度和单一政府行为越不足以应对灾后重建的需要,从而NGO的参与和社会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愈发显得重要。在中国民间组织和民间社会力量尚且薄弱的情况下,地震危机也无异于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考验。
NGO开始联合救援
1998年抗洪时期,社会募捐和志愿者参与主要还由几家“中国”字头的社团临时动员,2003年的SARS危机和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应对,NGO有反应没举措,这一次的抗震救灾,中国的NGO真的开始行动了。
到目前为止,民间救助显示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联合行动迅速。地震发生的当日,多背一公斤、NGO发展交流网等约20家基于华南地区的民间组织发出紧急呼吁,呼请民间组织参与“5·12”地震援助行动,并依托成都的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等震区当地组织,开始配合政府救灾。次日,该民间团体赈灾援助行动小组已有超过50家的机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