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祖国的味道” 茅台美酒与海外华人共筑创业之路

大约150年前,便有中国人开始移民法国,这可谓一段血泪迁居史。据不完全统计,仅一战时就至少有14.5万“华工军团”远涉重洋来到欧洲战场,并加入协约国一方,参与到那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当中。

作为一战的主战场,在巴黎第12区里昂火车站仍有一条名为“白玉洛”的街道,迄今生活着一战时期来法中国劳工的后裔,并已初具“唐人街”的规模。

“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我们海外华人算是醉梦他乡。”已逾古稀之年的李杰顿介绍,其曾祖父一战爆发后随“华工军团”来法国参战,自此便在巴黎落地生根,家人几乎从事过矿井、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和纺织厂等所有重体力劳动。

李杰顿记得祖父反复讲过,他们的故乡在气候温润的中国江南,家家养蚕,家家酿酒。

美酒蕴藏着社会资源?

“即使毗邻而居,华人大多也只是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时一起聚会喝点酒。”李杰顿说,150多年过去了,法国主流社会对于华人群体的主要认知依旧停留在“吃苦耐劳”“生存赚钱”阶段。

如今,大约有60万华人生活在法国。瑞士《新苏黎世报》稍早前曾载文对旅法华人群体多侧面解读认为,虽然每一代的中国移民情况各异,但有些特性却在一直保持——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紧密的社群,诸如“社会关注”“从政”等领域鲜与这个少数族裔群体划上关系。

创业不易,异乡创业更为艰难。

“华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全家吃苦耐劳,但创业往往需要的是更多社会资源。”1980年代初,李杰顿决定离开汽车工厂从事零售业,他开过中餐馆,卖过运动鞋,直到开设服装店,“每次都要在华人圈中请客吃饭请求相互照顾,每次都离不开中国白酒”。

茅台酒无疑是当时餐桌上最大的奢侈品。一名去香港旅游的邻居带回一瓶茅台酒,包装纸已被摩擦得模糊不清,在座的近百名宾朋每人只能抿上一口酒,“不错,正是祖国的味道”。

姗姗来迟。直到2005年,茅台酒正式进入法国市场,一举成为免税店和商超货架上的畅销品,华人后代的政治参与感也逐年加强。

“乡愁和创业都离不开中国美酒”

法国是比较讲究饮酒的国家,仅一餐中,就可以饮几种不同的酒,而且是先后次序分得清清楚楚,大致分为餐前酒(又叫开胃酒)、餐酒及餐后酒。

“补血提神”,法国人饮酒的嗜好可追溯到拿破仑时期。当时,为减轻退伍士兵的经济负担,拿破仑政府允许每人每年免税酿造10公斤的私酒,并可加酿20公升家用酒。这种做法世代相袭,拿破仑时期诞生的著名酿酒作坊遍布全法,以致催生“法国悖论”。

不抽烟、不喝酒、少吃高脂肪食品,这几乎是营养学界公认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有效手段。1991年,一项针对法国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法国人在上述三方面都做得并不出色,但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以及心脏疾病死亡率却比其他国家要低许多。

这被医学界和食品界共称为“法国悖论”。自此,无论白酒、啤酒还是红酒,适度饮酒有助健康的调查统计结果也迅速传播开来。

初入法国,茅台酒的主要客户是华人群体,茅台并没有迅速赢得法国消费者的青睐,甚至一度被描述为“液体剃刀”“闻起来像谷场,喝起来像松脂”。

“外国消费者多数是从未接触过这样的口感,但一旦开始尝试,就会彻底被茅台的香味给征服。”卡慕(中国)免税总监胡宝成先生讲述说,2005年在法国戛纳举行的茅台全球员工晚会上,以中国的习惯一杯干,大家一杯干完以后,都不想再喝第二杯。次年,不少员工主动提出喝茅台,法国有名同事竟喝了25杯之多。

“旅居海外多年,乡愁和创业都离不开中国美酒。”李杰顿说。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的国际响应,茅台已悄然融入海外华人的创业、交往故事之中。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