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一部手机,一个卷尺 地质灾害前,通知“跑”的观察员

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万多处,群测群防员有29万多名,这意味着一个点至少有一个群测群防员盯守。除了村干部之外,最前线群测群防员的组成主要是老人,甚至妇女。

责任编辑:汪韬 实习生 潘秋杏 姚琼

2017年6月24日,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山体突发高位垮塌。在地质灾害的最前沿,我国有几十万群测群防员,以日复一日的徒步观察,避免自己的家乡成为下一个新磨村。(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

山洪、泥石流、滑坡……在地质灾害的最前沿,他们没有高精尖的仪器,却弥补着专业监测的不足,以日复一日的徒步观察避免自己的家乡成为下一个新磨村。

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万多处,群测群防员有29万多名,这意味着一个点至少有一个群测群防员盯守。

除了村干部之外,最前线群测群防员的组成主要是老人,甚至妇女。在南方周末随机采访的18名群测群防员中,妇女有3名,50岁以上的有9名,最大的已经69岁。

如果发现下雨后土有了新颜色,刘代龙就要通知父老乡亲们准备避险。

54岁的刘代龙担任群测群防员已经有7年,根据他的经验,土泡胀了新鲜颜色代表水分过多,容易发生泥石流。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湔沟村烂泥沟是刘代龙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这附近还居住了20户人家。

刘代龙是全国几十万个群测群防员中的一个,群测群防是中国特有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其历史可追溯到1966年。

汛期来临,刘代龙们甚至要24小时值班。山洪、泥石流、滑坡……在地质灾害的最前沿,他们没有高精尖的仪器,却弥补着专业监测的不足,以日复一日的徒步观察避免自己的家乡成为下一个新磨村——2017年6月24日,距离刘代龙家约70公里的茂县新磨村被吞没了,10人遇难、73人失联。

“我国总体防灾路线是专业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长期关注群测群防制度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工程部副主任何秉顺说,“一个好的群测群防员,真的能救村里的人。”

通知“跑!”

感到危险来临时,首先要做的是“让大家都赶紧跑”。

在刘代龙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10年8月13日发生在文家沟的特大泥石流。前一天8月12日晚上,刘代龙手机连续收到了降雨量要达到两百毫米的短信通知,深夜十一点多,雨忽然下大了,他赶紧动身去叫人。

2010年8月13日凌晨零点30分,绵竹市清平乡(现已撤乡设镇)境内文家沟泥石流导致7人遇难、7人失踪、33人受伤,379户民房及学校、派出所等公共设施被泥石流掩埋。

由于地质灾害预案及时启动,有三千余名群众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幸免于难。

最让已退居二线的绵竹市政协委员刘如松记忆深刻的也是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2010年8月12日,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在绵竹开会,当时50岁的刘如松是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绵竹市清平乡人大主席,他带队在乡政府值班。当天下午6点后,清平乡一直在下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