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从“舢板群”变成“超级航母”?
从“世界工厂”到“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中国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区域经济体系,正在国际经济体系内从“追随者”转向“引领者”。
责任编辑:顾策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把最好的要素放在一起,就是最有竞争力的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从“舢板群”变成“超级航母”?》)
从“世界工厂”到“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中国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区域经济体系,正在国际经济体系内从“追随者”转向“引领者”。
此次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香港、澳门和位于珠三角地区的9个内地城市,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600万,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仅从经济体量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已能媲美传统的全球三大湾区。
只有具备了全球化的产业引领能力和价值链管理能力后,“湾区经济”才能挣脱“世界工厂手和脚”的角色,在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秩序中,成长为新产业革命时代的“大脑”与“躯干”。
30年,1平方公里
“广州市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很高兴知道中心的超算资源已经开放给香港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申请使用。”2017年5月12日上午,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在深圳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上表示,这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优势互补的反映。
此前数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率领的粤港澳大湾区考察团对湾区内6个内地城市进行考察。身为考察团成员之一的杨伟雄,肩负着为香港“再工业化”战略引进和打造“创新引擎”的重任,在考察途中关注着任何可能的创新合作机会。
作为香港创新及科技局首任局长,杨伟雄几个月前又获得了一项“新头衔”: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联合专责小组港方“园长”,中方负责人则是深圳市副市长。
2017年1月由港深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的“港深创新和科技园”,位于深圳与香港接壤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占地规模87公顷,面积为香港现存最大科技园区的四倍,也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创新科技平台。
科技园的目标是吸引国内外顶尖的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的“超级航母”,成立至今香港特区政府已投入超过180亿港元。
杨伟雄表示,在各方努力下,世界顶级创新科技机构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卡罗琳学院及芝加哥大学已先后在香港设立国外研究中心及亚太基地。
然而没有人能想到的是,今天这一寸土寸金的科技园区,昔日竟是难以开发的河套滩涂。
“河套地区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深港早年治理深圳河的产物。”1986年便担任深圳市副市长的张鸿义回顾道,在他从中国银行深圳分行行长转任深圳市副市长时,港深政府已就深圳河治理谈判多年,但由于管辖权争议一直未有结果。
直到他1994年离任深圳市副市长前夕,双方经过8年努力才终于形成“共同治理”的共识,并获中英两国政府批准。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就河套地区这一“插花地”(管辖权没有明确归属的区域)如何开发管理,又形成了反复争议与论证的“拉锯战”。
直到2016年下半年,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升级为国家战略的东风,港深两地政府才终于形成&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