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的农耕往事
长城和兵马俑的根基竟然是小麦?天府之国原来不是指四川盆地?长安曾经种植过荔枝?石磨是一项被严重低估了的伟大发明?千秋霸业、王侯将相背后不外乎“民以食为天”。
责任编辑:杨嘉敏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关中平原 农耕往事》)
长城和兵马俑的根基竟然是小麦?天府之国原来不是指四川盆地?长安曾经种植过荔枝?石磨是一项被严重低估了的伟大发明?千秋霸业、王侯将相背后不外乎“民以食为天”。
随着娓娓道来的文字,如同展开的长卷画轴,一同钩沉历史幽微之处,回眸农业文明已然逝去的背影。
项羽的追悔
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出来,我去寻找一座名为鸿门堡的村庄。那场影响了历史进程的宴席之后,鸿门堡村便赫赫有名。那就是鸿门宴。
如果不是后来兴建的园子和雕像,鸿门堡村和寻常关中乡村并无两样。然而,正是两千多年前在这里举办的那场觥筹交错又刀光剑影的宴席,刘邦不得不向项羽低头,并听从他的分封远走汉中。至于天下精华之地关中,则属项羽所有。其时,大多数人都认定,在大秦帝国废墟上,即将由年仅26岁的项羽建立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
然而,项羽是个热爱故乡的人,他迫不及待想回家。有人劝他,“关中险阻难攻,土地肥饶,是一个建立霸业的好地方。”项羽却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有谁知道?”
不过,项羽已然意识到,刘邦将是最终的敌手。即便自己因挂念故乡而不愿定都关中,但也绝不能落入刘邦之手。于是,他把关中一剖为三,分封给三位投降的秦军将领。
就连有勇无谋的项羽也看到了关中无可比拟的重要性,那么,老谋深算的刘邦,更是早就知道关中对建功立业的战略意义。为了让项羽相信自己无意争夺天下,刘邦烧毁了沟通关中的栈道。然而,烧毁栈道的熊熊大火方才熄灭,刘邦就趁项羽无暇西顾之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转眼之间,就重新占领了关中。
正是以关中为大后方,在和项羽的角逐中,尽管刘邦多次被打得丢盔弃甲,连父亲和老婆都当了战俘,但他笑到了最后。究其因,天时与人和之外,关中的地利,是一个决定性条件。
至于项羽,他在离开关中仅仅4年后就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年方而立。如果世上有后悔药的话,项羽最大的追悔一定是:为什么不定都关中?
史书称项羽“学书不成”,是个没多少文化的武人。不过,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他对楚国世仇秦国的崛起耳熟能详:秦国能在诸雄中胜出,商鞅变法的推动固是之一;据有关中和关中发达的农耕,则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国对天下的征服,乃是关中农耕和关中农作物创造的奇迹。
寻访鸿门堡村次日,我来到了渭河以北的三原县。平坦的孟候原上,细雨迷蒙,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青翠庄稼地。地里,生长的农作物我们司空见惯。正是它,支持了大秦帝国的崛起。
那就是迎风摇曳的小麦。
小麦创造奇迹
关中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即四关之内。这四关,通行说法是: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座雄关以里,即为关中,包括如今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和铜川等地。
关中既称关中平原,也称关中盆地。200万年前,地壳剧烈运动,在陕西南部,大地抬升,形成了天下之大阻秦岭。与此同时,秦岭北麓的关中地区相对塌陷。从西北逶迤而来的渭河及支流纵横流淌,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冲积出了沃野千里的平原。《尚书》评价全国各地农田时,把关中平原所在的雍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