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新闻:对人的尊严的报道达到历史最高点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部分新闻学专家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座谈“5·12”特大地震的媒体报道状况,以为新闻史的备忘。
责任编辑:朱又可 潘晓凌
2008年5月20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部分新闻学专家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座谈“5·12”特大地震的媒体报道状况,以为新闻史的备忘。 ——编者
新闻开放与记者使命感的结合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地震发生之后,媒体非常关注。仅南方周末就派了20名记者过去,整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一百多人去了灾区。
我对这次报道的评价是:实现了媒体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巨大的灾难,难得的新闻开放,少见的突发事件现场的大规模记者群云集,从未有过的视觉版面和详尽的灾难及抗灾报道。
悼念期间,几乎所有媒体的头版都是黑色的,都突出了悼念主题,包括机关报,这是异乎寻常的。以前没有机关报会这样做。
在抗震报道中,我们看到了新闻开放与记者使命感的结合。以往政府某些人总是担心媒体去采访会出问题,觉得媒体老是搞麻烦的,这次该体会到,没有媒体的传播力量,怎能感动全国人民?以往我们的新闻报道,常常是非主流媒体冲在前面,主流媒体在后面。这次主流媒体冲到前面去了,从版面设置上也可以看出来。过去要求要以“主旋律”为主,灾难报道通常都不能放在头条,放上去了会被批评,说没有大局意识。
这一次,我们的记者表现出不仅有新闻理想和抱负,而且非常理性。把民族的悲欢作为自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