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亦故乡:回马来西亚过春节
马来西亚三大族群在经济文化上有巨大区别,但交融自然。
责任编辑:朱晓佳
(2017年“记者回家”专题之四。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9日《南方周末》)
马来西亚三大族群在经济文化上有巨大区别,但交融自然。
譬如假期可以“均沾”:马来人的开斋节、华人的春节、印度裔的大宝森节、屠妖节,基本都是公共假期。
小林是马来西亚华人。十一年前,她要来中国留学,有位阿姨问为什么选中国。她不知道怎么作答,随口回了一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呀。”后来,小林和我结了婚。2017年春节,我和她一起回娘家。时隔多年,她第二次回国过年,也让我第一次度过炎热的春节。
被剪辑的春晚
大年三十晚11点,中文电视台开始延播中央台春晚,经过了剪辑,中间插播自己的广告。
过年期间,华人其实更习惯看贺岁片。保留节目是董骠、沈殿霞领衔主演的“富贵逼人”系列,以及成龙的功夫片。李连杰的黄飞鸿也是常播节目,如今换成了彭于晏扮演的青年版。电视贺岁片通常是粤语发音,马来文字幕。马来西亚华人大多来自华南,习惯闽南语和粤语,我这北方人看得一头雾水。
中国的贺岁片《功夫瑜伽》和《西游伏妖篇》,在马来西亚都很受欢迎。在GSC影城,两部电影高居TOP10的第一位和第三位。甄子丹与吴亦凡参演的《极限特工3》夹在中间,第四名则是邻国新加坡的贺岁片《财神爷》。
初四,赶在国内上映前,我在吉隆坡谷中城GSC看了一场《爱乐之城》。这部2月14日才能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1月7日就在马来西亚上映,虽然已在院线停留了将近一个月,当天仍有两场,一百二十多人的影厅几乎满员。
影厅门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