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孟学农入晋图变
“改革开放到现在,谈笑间回首已是30年,多少事让我们深思。社会发展急功近利就容易出错,结构调整也要一步一个脚印。”
“现在党内在扩大民主,民主进程中,群众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群众的感受是最硬的指标。”
“我们注意到你们(广东)前一阵解放思想大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
“解放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干部权力观问题,拥有公共权力就是要善待人民、敬畏人民,为人民做事。”
3月15日,人民大会堂,孟学农为代表摄影留念 CFP/图
3月6日,北京。来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山西代表团正举行小组讨论,有代表谈到著名音乐剧《猫》时,说其两千多块钱的票价在北京还座无虚席,北京人消费真高。
孟学农笑着回应,作为一个曾在北京为官20年的官员,普通话说得极好的新任山西省长孟学农有时会被看做“北京人”。
讨论中有代表发言,建议将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孟学农说,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就两万五千人,中国总觉得越大越好。“北京的一个火锅店叫火锅城,我一看总共就8个火锅。当然,咱们能升还是要升。”
这个久居北京的山东人看起来直率幽默。小组会上他总结发言,头两分钟电视台记者忘了放话筒,孟学农笑言:那是不是开头还要重来?而发言时一句“俱往矣”让人感觉他还是一个喜欢文采的官员。
他说现在富裕的农民不缺口号,“缺的是实实在在的招和真金白银。”他还说企业家人才在山西是宝贵资源,“绝不能弄成市场冷冷清清,官场热热闹闹。当然这是我冒说一句,没有针对性。”
年初的时候,到山西四个月的孟学农写了一篇万字长文 《感知山西》,被各方评价形式特别。“有人说你们领导不应该写这样的文章,应该都是理论性的。”孟学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觉得现在这个时代,更应该“娓娓道来”。
在全国“两会”期间,孟学农接受南方周末专访,以下为专访内容。
对百姓应该敞开心扉
南方周末:很多人注意到了你写的万字长文《感知山西》,也有人奇怪,省长为什么写这样的文章?
孟学农:这篇文章是我来山西工作后思想、情感、体会的一个汇总,是我直接在计算机上打出来的。我这几年经常到下面调研,特别是从事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金沙江、大渡河、沱沱河等都跑遍了。自己开着车,确实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字文”,包括摄影、打字都作为基本功。这次我一边调研一边思考一边打字,最后让助手帮我顺了顺,我也顺了一遍,一气呵成吧。
也有人说,你们领导不应该写这样的文章,应该都是理论性的:应该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但现在我们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一个重要内容是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和群众的沟通接触本来就不多,更应敞开心扉,让大家了解你,了解就要交心,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平实、诚恳地告诉大家。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行政命令,一层一层的,现在市场经济更多是对等的法人实体、民事主体,工作方法应该更多的采取沟通协商。同时,政府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工作方式也要转变,更多地提供服务、创造环境,这需要让大家了解。
南方周末:在山西做省长,是否担心矿难对自己有影响?
孟学农:说实话,我最揪心的是矿难,而不是矿难对我的官位造成什么影响。更多的是对矿工的生命的痛惜,对他们家属的愧疚。但我要实事求是说,山西煤矿安全生产现在逐步在往好的方向转化。这是最值得我们欣慰的。
其实山西整个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在全国是低的,是0.7个人,全国是1.48个人。但是只要是死亡,再低的死亡率也是令人痛惜的。何况我们山西煤炭产量太大,哪怕每百万吨仅仅0.1个人,也是一群鲜活生命的消失。生命不分高低贵贱,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要认识到我们头顶上的污染
南方周末:你曾说永恒的主题不能成为永恒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山西的转型问题?
孟学农:我有这样的隐忧:长此以往,污染成了我们的形象,文物成了我们的点缀,煤炭成了我们的怪圈。怎么形成一个怪圈呢?就是大家挖,挖完之后逢河必干,逢水必污。山西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
有些地方领导为了增加GDP,一煤独大;有的小煤窑主一夜暴富。这种利益引导,再加上一些领导的这种心态、政绩观,就容易千军万马都搞煤,挖得千疮百孔,山河破碎地气尽。这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山西的转型,既体现全局观、又体现长远观。现在一讲给祖孙后代留一点煤,说是讲空道理,实际上作为共产党人、有识之士,应该看到“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南方周末:说到产业转型,你提到山西是文化大省,说这是挖不尽的资源?
孟学农:山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包括原生态歌手阿宝实际上是山西大同人。另外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马玉涛、戴玉强、阎维文等,都是山西人;历史上的人物包括柳宗元、司马光、王之涣、王昌龄等等都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楼实际上就在运城。
相比煤来说,文化资源,包括旅游资源是越挖越多。现在山西很多干部认识到这一点了,但还要加大推动力去落实。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落实。
当然,调整产业结构得放在历史的进程中看,不是一蹴而就,改革开放到现在,谈笑间回首已是30年,多少事让我们深思。社会发展急功近利就容易出错,结构调整也要一步一个脚印。
政绩考核:通过底下看上面
南方周末:但对更多官员来说,现在搞转型在自己任内效果不明显?
孟学农:这其实是个政绩观的问题。煤是最好抓的,轻车熟路,易见成效。但是真的抓煤的高附加值、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很多人办法不多。办法不多其实是思考得不多,要鼓励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才能有所创造、有所革新、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所以我们现在在政策、人才这方面加大力度,鼓励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动转型,我们提出了四大支撑:改革,开放,人才,科技。
南方周末:但怎么能让官员真正切实落实转型政策?
孟学农:第一是对官员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鼓励、倡导、教育干部立志做大事,做清官、做勤官。封建士大夫且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现代社会的“官员”多数是知识分子,更应当有爱国的传统、为民的意识。
第二是制度建设政策激励,中央也在调整对官员考核的标准,我们也有44项指标,包括县里面GDP的权重在降低,更多地考核人均GDP,特别是考核城镇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将来考核,这是一个导向。通过政策制定、制度设计把那些面向广大群众,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又不出事的干部大胆提到各级领导岗位。
单纯的GDP不能考核一个地区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我们有的县绿化比较好,文化产业发展也不错,但是没有煤或是煤很少,考核上,财政收入就比较低。但我们了解到,如果用幸福指数衡量的话,老百姓是满意的,对县里的干部也比较认可。所以将来干部考核更多的是要“撞击反射”,通过底下看上面。我们原来也想过幸福指数,但是幸福指数比较复杂,软指标多,将来要逐步探索、创新。
第三就是具体指标的落实,比如说我们硬的约束性指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必须降低多少,安全生产必须达标,第三产业每年要增加一个点等等,这些指标没完成不行。
最根本的还是要看为百姓谋了多少福祉,现在党内在扩大民主,民主进程中,群众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群众的感受是最硬的指标。
南方周末:我曾去山西采访,感觉山西上下对小煤窑可算高压,但是违规的小煤窑似乎依然很难清除干净?
孟学农: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过程。美国二十世纪初矿难安全事故也很多。后来通过包括立法、监督、技术投入等,以及“扒粪者”(美国做揭丑报道的记者的自称)的作用,逐步形成规范性制度。
我们之前小煤窑为什么搞了上万个?因为当初是多、小、散、乱的乡镇企业的生产方式,小煤窑就适应了这种环境,现在都是大电厂当然就需要大煤矿了,这有一个淘汰过滤的过程,要沉得住气。
山西官员如何思想解放
南方周末:最近中央提出要解放思想,你怎么看待这个命题?
孟学农:我们注意到你们(广东)前一阵解放思想大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大家讲过去五年,往往讲不少辉煌的数字,过去五年实际上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对我们的思想观念,执政理念都提出严峻考验。这次温总理的报告对现在新的社会结构产生出的矛盾、问题非常重视。我们在过去5年,执政理念有很大的变化。最根本的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说就一个好看的GDP。
原来讲环境的时候大家很不理解,有人说中西部地区什么都赶不上趟,等东部地区污染完了,我们中西部地区刚要搞这些又不行了。但是现在大家讲的就不同了,在讲这几年财政收入的增加更多用于民生,讲关注社会正义和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些都是执政理念的转变。
南方周末:你的文章也曾提到山西官员要解放思想,我看到你对山西的官员有很多期许和要求?
孟学农:我在文章中专门写了一段胡锦涛总书记到山西考察时候的讲话:“像山西这样的中部省份,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开拓进取。”
山西干部要解放思想,包括一些传统的“种田守土”的思想,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思维等等。山西东西两山是革命老区,汾河两岸是老工业基地,“老”是财富,处理不好,也往往容易成为包袱。一部分干部接受新鲜事物较慢,还有的缺乏市场意识,循规蹈矩,不敢为人先。
要有那么一股子“一争天下无难事”的锐气,重新找回我们人文传承和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另外解放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干部权力观问题,拥有公共权力就是要善待人民、敬畏人民,为人民做事。这是建设文明和谐繁荣的新山西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