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承受了好几重的孤独朋友记忆中的陈映真

“文学毕竟要给失望的人以希望,给受到耻辱的人以尊严,给挫伤的人以安慰,给绝望的人以一点希望的火星。”

责任编辑:朱晓佳 李宏宇

 

陈映真(右)中风后,赵遐秋(左)夫妇经常承担着外界和陈映真的纽带工作。(赵遐秋供图/图)

“文学毕竟要给失望的人以希望,给受到耻辱的人以尊严,给挫伤的人以安慰,给绝望的人以一点希望的火星。”

——陈映真

台湾作家陈映真的灵车,在八宝山殡仪馆的大院停了一小会儿。遗孀陈丽娜坐在副驾驶位置,捧着他的遗像,形容悲戚。院中的悼念者,有些向灵车鞠躬或双手合十,陈丽娜极轻微地颔首,好像还礼。

提到陈映真时,陈丽娜大多称呼他的原名“永善”,“陈映真”原是他早夭兄长的名字。陈映真的遗体,在她身后的棺椁中。作家留下遗言,希望将骨灰撒入黄河。灵堂没有哀乐,而在播放他朗诵小说《铃铛花》的录音。临近尾声,悼念者们合唱起《安息歌》。

《铃铛花》的故事发生于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安息歌》则是诗人成幼殊的作品,1945年为昆明“一二一”惨案而写。“白色恐怖”时期,《安息歌》流传于台湾部分监狱。有的囚犯被押往刑场,牢友为之吟唱:“安息吧,死难的同志,别再为祖国担忧……”

2016年11月22日下午,陈映真于北京去世,享年80岁。台湾作家吴念真两天后在脸书贴文悼念:“就像独行在暗黑寒冷且不知所终的山路上,少数仅存的灯光又熄掉了一盏。”一次访谈中,陈映真说过:“文学毕竟要给失望的人以希望,给受到耻辱的人以尊严,给挫伤的人以安慰,给绝望的人以一点希望的火星。”

2006年6月,陈映真应中国人民大学邀请来北京,担任客座教授,计划开办关于台湾文学等课题的讲座。本来计划11月回台湾,参加纪念友人的画展。然而9月26日,他在北京住处摔倒,而后两次中风。他做过几次心脏手术,身体状况不佳,经中风打击,语言能力受损,仅左手可以写字,再未完全复原,生命几度垂危。

可敬的论敌

在陈映真生命的最后19分钟,好友曾庆瑞托着他的手。曾庆瑞记得很清楚,陈映真去世前14分钟,左手一根手指微动了一下,体温慢慢低凉,医疗仪器上的数字逐渐归零。14点29分,仪器显示“无搏动”和“心动停止”。

当天,全国台联和中国作协领导先后去病房吊唁,包括中国作协主席铁凝。2010年6月,陈映真加入中国作协,成为首批台湾会员。不久,他担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2006年9月25日,陈映真中风前一天,曾庆瑞、赵遐秋夫妇在他家做客。夫妇两人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与陈映真保持了26年友谊,并把反对“文学台独”当做共同事业。陈映真靠床休息,曾庆瑞陪他聊天;陈丽娜与赵遐秋在厨房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