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就真没了巫鸿和“关于展览的展览”

“有时候,我们把当代艺术定义得太窄,好像非得让人不懂才叫当代艺术。有时候又想得过于可怕,不是动物就是裸体,才叫当代。”巫鸿笑道,“前两年,我们小区的顶上出现了一个‘最牛违章建筑’,我觉得这也是当代艺术。”

责任编辑:李晓婷 实习生 郑嘉慧 杨鸿志

巫鸿自1999年开始调研中国实验艺术,逐渐意识到,如何公开展示实验艺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图为1997年“野生”项目中,张洹的行为作品《为鱼塘增高水位》。(OCAT研究中心❘供图/图)

“有时候,我们把当代艺术定义得太窄,好像非得让人不懂才叫当代艺术。有时候又想得过于可怕,不是动物就是裸体,才叫当代。”巫鸿笑道,“前两年,我们小区的顶上出现了一个‘最牛违章建筑’,我觉得这也是当代艺术。”

北京OCAT研究中心展厅一角,陈列着三角形小旗、手持喇叭和超市购物车。它们属于17年前在上海广场购物中心举办的艺术展“超市”。在行为艺术作品《艺术导购》中,艺术家宋冬身着亮黄色制服,在展厅穿梭,为观众导览。汇集三十多名艺术家作品的“超市”展在1999年4月10日揭幕,原定展到25日,但只过了两天,公安上门,表示“有人举报本次展览有问题”。因未经上海当地文化部门审批,“超市”不合法。转天,展览关闭。

中国当代艺术的三十多年历史里,展览多如繁星。有一些短命的展览一闪即逝,甚至不少胎死腹中的,都没来得及发出光芒。艺术史家巫鸿从1996年至2000年的实验艺术展中挑了12个这样的,做成“关于展览的展览”——展出的是它们的海报、画册、请柬、策划稿,以及作品的方案图。

艺术家张大力为雕塑《肉皮冻民工》绘制的方案图,出现在“关于展览的展览”中。作品示意图上方写着实施步骤:“①用石膏将十个民工的头翻模下来;②然后去市场买足够的食用肉冻……”2000年1月17日,“艺术大餐”展展出了《肉皮冻民工》,肉皮冻制成的头颅看起来无比真实。那次展览在北京三里屯的“八十八号”酒吧举行,展期仅一个晚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