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茶话】评职称的记忆
看来,在利益相关的评委参与的条件下,等额+相对多的评委+只看代表作,基本能够保障评审的公正。
责任编辑:刘小磊
1993年我被评为研究员,199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这也是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首次有代表(而且是两名代表,另一位为所长喻权域)进入这个委员会。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分管新闻与传播所的是副院长刘吉,所以我们被编入他分管的哲学片(五个片,每个片20人出头)两年,评职称的会议主持人自然是刘吉;后来编入社会学片,这个片的主持人是副院长汝信。参加社科院里的评职称,我感觉最大的好处是开阔眼界,能够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的发展和看到一些代表作。其中一些故事,值得说说。
滕守尧当时已是国内著名的西方美学专家,1993年他和我一起参评研究员没有评上。他从副高到正高五年间,共发表了290万字的成果(含译著),质量也颇高。他败在提交的代表作上。可能考虑到自己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