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贵州:大山里的图书馆 “我想到的办法,就是多读书”

一本书,哪怕是一本旧书,可以点亮一个孩子一生的希望。

责任编辑:苏永通 吕宗恕 李楠 冯飞 何海宁 朱又可 冯翔 戴志勇

山西省吕梁岚县王狮乡敦厚中心小学一年级正在上课的李霞和陈红同学,8岁,李霞是单亲家庭,陈红的父亲外出打工。孩子们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全的管教体系,这是不少地方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现状。(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一本书,哪怕是一本旧书,可以点亮一个孩子一生的希望。 

这是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图书馆。严格意义上说,更像一间摆满图书但座位不过20个的教室。每天,这里只开放一个小时,即中午13点到14点,也正是这个60分钟,成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们一天最期待的时光。

每天午饭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平浪镇中心完全小学(以下称“平浪完小”)的学生都会到这里继续汲取书中的营养。平浪镇距离都匀市31公里,距离贵阳市121公里,在都匀的南部大山深处。

2016年3月3日,轮到六年级学生陈振鑫值日。中午,她去办公室找老师取图书馆的钥匙。按照值日安排,她要负责图书借阅登记工作,但今天她想早点开门,趁同学们还没来自己可以先看一会儿书。

13时整,图书馆开门了,陈振鑫第一时间走进去,迅速拿起一本作文集,坐在图书馆的沙发边静静地读起来。

十分钟后,图书馆已经来了34名同学。

《魔法公主》《小屁孩探险记》等图书是一、二年级学生的最爱。三、四年级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和《十万个为什么》。《宇宙的奥秘》《地球的起源》被五、六年级男同学争相抢阅。更大一点的几个六年级男同学围坐一起,对《人体的奥秘》特别好奇。

还没有看几页书,陈振鑫眼前借书的同学已排成了长队,她只好放下书,开始了登记图书借阅情况。在一旁用手机“偷拍”的校长罗定国,打算将孩子们读书拍成照片或小视频发到网上,好让捐书的热心人士及时了解孩子们的近况。

14时整,上课铃响起,学生鱼贯而出,很快,图书馆又恢复了平静。

没有梦想

3月1日,平浪完小正在举行开学典礼。孩子们坐在操场上,阳光正好打在他们脸上。

“我们是农村的孩子,我们要认真读书,更要自强不息。”说这句话时,校长罗定国一脸严肃,“你们不能沉迷手机游戏,要多看书,好好学习。”发言刚完,高年级的学生迫不及待地鼓掌。

平浪完小全校一至六年级八个班,有330名学生。2015年记录在册的留守儿童是109人,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一见到南方周末记者,罗定国略带无奈地说:“农村教育工作不好做啊!”

开学那几天,他忙于处理留守儿童转学、辍学、档案事务以及关注学生品行问题。

六年级学生莫宗伟与别的学生嬉戏时爆出了一句“极其难听”的粗口。罗定国很惊讶,怕他再这样下去带坏同学,尤其是他身边的几个留守儿童。罗定国决定课间操的时候找他谈话。

罗定国与莫宗伟的谈话还没结束,另一件棘手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70岁的老奶奶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