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四日游”:史上最短命的变革
尽管监管层的措辞还是“暂停”,但“熔断机制”也许将成为中国证券史上最命短而狼狈的重大变革之一。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朱丽惠 郭悦
生于2016年1月4日,卒于1月7日。四天之内,四次触发“熔断”。尽管监管层的措辞还是“暂停”,但“熔断机制”也许将成为中国证券史上最命短而狼狈的重大变革之一。它如何缘起,如何在争议中引入,又是否股灾主因?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回溯,并严肃追问。
“熔断”诱发股灾
从开盘到收盘,共29分钟,实际交易时间14分钟,可谓“千古奇观”。
“这是要测试‘熔断机制’吗?”2016年1月4日10点17分,新年的第一个股市交易日,江苏的一家未上市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张佳,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信息。
一分钟前,沪深300指数下跌已超过4%。
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从这一天开始正式实施的“熔断机制”:当沪深300指数涨跌幅度达到或超过5%时,股市将暂停交易15分钟;当涨跌幅度达到或超过7%时,全天交易结束。
上午收盘时,跌幅4.01%;下午13点开盘后,股指加速下跌,到13点12分,沪深300跌幅超过5%,“熔断机制”启动,股市休盘15分钟。此时,沪深两市2800余家上市公司,跌停股票334只。
13点27分,恢复交易,股市陡然呈现“断崖”态势,一泄不可收拾。短短6分钟后,13点33分,沪深300股指跌破7%,再次触发“熔断”,全天收盘。
“上午那会儿,我是看跌势比较猛,感觉今天可能会‘熔断’,不过发朋友圈时,多少有些开玩笑的成分。但是第一次熔断后,同事们基本都预感到,很快就会跌破7%。”张佳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境。
“是的,复盘后,我们有两只股票挂跌停价,都没卖出去。复盘后的交易时间太短了。”一家位于北京的私募基金经理对南方周末记者称。
自1990年中国开设证券市场以来,这是第一次在13点33分提前收市。
一时之间,大家与其说是惊慌,或者伤悲,或者愤怒,不如说更多是错愕。在严肃的追问和总结呈现之前,各种段子,在网上铺天盖地流行开来。
1月4日首次实施,即“成功熔断”之后,1月5日、6日,股市略微回暖,沪深300分别上涨0.28%、1.75%。
但是,1月7日,几乎无人预料得到的事情发生了。9点30分,上证综指,跳空低开2.05%,12分钟后,即9点42分,沪深300指数跌破5%,停盘15分钟。
9点57分恢复交易,2分钟后,9点59分,跌破7%,全天收盘。
从开盘到收盘,共29分钟,实际交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