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该怎样研究政治?

“中国政治学是在‘政治学到底有什么用’的疑虑声当中恢复重建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一直朝着‘有用’的方向卖力气,这样就造成一个结果:中国政治学就像一棵树,根子没有长牢的情况下结出果实,没有基础研究的时候,就追求实际应用的大繁荣。”

资料图:俞可平 (CFP/图)

说过“民主是个好东西”、“我啥也不要,就想做个教授”的俞可平,从政界转向学界之后,最近都在忙什么呢?

最近,南方周末记者在3个场合“捕获”了俞教授的身影。12月11日,他出现在“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在北大校长林建华致辞后介绍了中心概况。12月12日,他现身“第八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最佳实践交流对话会”,作为政府创新奖的发起人,他为获奖者颁奖。12月13日,他召集全国各地的知名政治学者开“神仙会”,请大家不带讲稿,畅所欲言,谈谈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

正式回归“学者”身份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开始着手于兑现他履职演讲中的愿望:“(让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在引领社会政治思想和影响国家重大决策方面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12月11日,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成立。目标是“努力提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原创性政治学前沿理论”,以及“在国际政治学舞台上代表中国政治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两天后的12月13日,这个雄心勃勃的中心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学术会议,主题是“推进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与会者都是国内著名的政治学者。

“我们国家的政治学基础研究相当薄弱,远远不适应政治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现实需要,在某些方面甚至面临危机,相信在座的人都负有推进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的责任,都希望对推进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做出努力”,在这场会议上,总主持人俞可平说。早在宣布辞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一职、赴任北大时,他就曾向媒体吐露自己的忧虑:“我们不要说在世界上有影响,(就说)在国内能够产生影响力的理论有多少?”

俞可平说,他主持下的北大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将重视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基本理论——包括政治哲学、政治思想、中外政治思想史;二是古今中外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制度史研究;三是未来政治发展战略——不是3至5年后的战略,而是10年、20年、50年后的发展战略;不仅要关心中国的政治发展,还应该关心整个人类的政治发展战略。”

他也直言自己“招兵买马”的想法:“希望各位给我们推荐最优秀的、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在上面这三个领域的杰出学者。”

这是一场足以激发学者们讨论欲望的会议。俞可平在会上透露,原本这只是一个15人规模的小型座谈会,因为有更多政治学者闻讯后主动报名,发言坐席增多,每个人的发言时间也被压缩到10分钟。整整一天的会议,实际发言的学者达到了25位。

如此多的政治学者齐聚畅言的盛况,南方周末记者也是第一次看到,其中还有不少人是只在国内教科书上看到过的名字。会上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意气风发的政治学届新秀。年龄最大的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景鹏,今年已经83岁。

“中国政治学是在‘政治学到底有什么用’的疑虑声当中恢复重建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一直朝着‘有用’的方向卖力气,这样就造成一个结果:中国政治学就像一棵树,根子没有长牢的情况下结出果实,没有基础研究的时候,就追求实际应用的大繁荣。”在忆及中国政治系科1952年被取消、1983年被恢复的历程时,72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宁骚直言不讳。

“我们这一辈人,是改革开放以后比较早接触政治学的,现在一晃30多年过去了——也许印证了一句古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越来越多,很多基础性问题至今也没有搞清楚。”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的“困惑”,也是许多学者表达的主题。

他们既关心政治学基础研究应该关怀哪些领域,也反思各种研究方法、研究思维的误区。有人表达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Iren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