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互联网+”快车,钢企寻觅转型契机 ——2015年钢铁电商发展回顾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等下游需求减少,钢铁企业的糟糕经营状况难以短期改变。和欧美钢铁业遭遇产能过剩不同的是,中国钢铁业赶上了互联网时代。一个被认为低效粗放的行业通过“互联网+”找到了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契合点。
钢铁企业2015年的日子依然不好过。
国家发改委10月份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钢铁行业产量和价格都在下降。糟糕的经营状况直接体现在公司财报上。据统计,3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已有21家披露三季度业绩预报,其中14家钢企预告亏损,仅有1家预计业绩同比增长。
在“亏损榜”排名前列的是宝钢集团控股的韶钢松山,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累计亏损16亿元,同比下降85.33%。紧随其后的华菱钢铁,预计前三季度净利亏损约9至13亿元。鞍钢股份则预计前三季度亏损8.88亿元。
和目前许多上游行业遇到的困境一样,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等下游需求减少,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加之钢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为了维持现金流,他们往往选择宁可选择亏损也不减产,可谓是到了进退维谷的绝境。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钢企开始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下功夫,钢铁电商应运而生。
“和欧美钢铁业遭遇产能过剩不同的是,中国钢铁业赶上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超越工具,而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传统行业新的力量。”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10月21日的钢铁年会上表示。
一个被认为低效粗放的行业通过“互联网+”找到了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契合点。
今年2月份,宝钢集团成立注册资金高达20亿元的欧冶云商,做起钢铁电商生意。取名自古代铸剑大师、冶铁鼻祖欧冶子的欧冶云商被宝钢集团寄予厚望。它被描述为钢铁流通领域的集资讯、交易结算、物流仓储、加工配送、投融资、金融中介、技术与产业特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钢铁服务平台。截至9月底,欧冶电商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4.08万家,前9个月累计交易量582万吨。
欧冶云商只是这两年如过江之鲫般的钢铁电商其中之一。
据中国经济网的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一季度,国内钢铁电商网站新增用户数为2.07万,钢材交易规模达1417万吨,钢材销售量占重点企业总销售量的10.6%。7月初,宝钢集团与河钢集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已经全面启动,同时,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也联合28家钢铁企业与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签约,此外,包括武钢、华菱钢铁等多家上市钢铁公司,也将发展“互联网+”业务,作为转型与创新的重点。
在这种混战状态下,近两年新建的平台数量呈集中爆发态势。中国冶金报的报道称到目前为止,钢铁企业搭建平台、钢贸企业搭建平台以及第三方平台总数已超过200家,在全国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企业中占27.6%,其中已有钢铁电商挂牌新三板。
如此爆炸式的增长反映出钢铁行业对提高效率的迫切需求。相比于传统钢铁贸易产业链中存在的多级分销,电商平台可以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对接。
在之前,从钢厂到代理商、中间商、服务商到终端企业,需要周转4至5次,库存周转天数高达30天至45天,资金占用时间达40天至60天,效率非常低。找钢网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王常辉认为钢铁电商可有效消除钢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扁平化和去中间化,减少了贸易、物流环节,压缩了每吨钢的存货周转天数,随之也就降低了单吨钢的财务成本,从而真正让利于钢厂和终端用户。
2012年成立的找钢网2014年总计完成交易量2042.5万吨,交易额688亿元,并在今年初获得1亿美元的融资,估值10亿美元。其迅猛发展是整个行业对钢铁电商的期待的又一个注脚。
然而,与目前火热的互联网创业热潮中很多公司都在“烧钱”一样,目前,钢铁电商也同样缺乏成熟可复制的盈利模式。
钢铁电商要赚钱,主要有两条路:一是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比如让钢材卖得更快,从传统的30天降至10至20天,其中新产生的利润可以让平台分享。二是通过电商积累的交易大数据,以透明化识别银行信贷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拥有13000余家中小型经销商入驻的钢为网CEO张峻桢则认为,钢铁电商商业模式的完善当前正处于摸索阶段,盈利并不是当前考虑的话题,他认为,未来钢为网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会是代运营服务和供应链金融。
张峻桢看中的正是钢铁贸易中除了多级分销、信息不透明外的另一大痛点——融资难。钢铁贸易需要大量资金,在目前的经济状态和市场行情下,没有等价抵押物,很多中小贸易商向银行贷款很不容易。他们只好从大型钢贸商那里贷款,如此层层分利,使得中小贸易商有苦难言。
中小贸易商想拿到银行的贷款,就必须让银行放心。作为第三方钢铁电商平台则可以根据交易主体信息、交易信息和订单物流信息等形成大数据,为中小贸易商建立信用数据,然后与银行合作,从而解决中小贸易商的融资难问题。
虽然有分析师认为钢铁电商只能帮助提高交易效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剩问题,但这种新的交易形式已对钢铁产业转型形成倒逼之势。
随着钢铁电商对资源整合的不断深入,钢铁电商必然要求全产业链,特别是产品生产端的互联网化,并真正实现消费驱动生产。钢铁企业将需要通过电商平台反馈市场和用户需求,并以此为核心安排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甚至根据客户的需求实现定制生产也将成为可能。
中国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目前钢铁电商已具备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发展势态,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转型阶段。
言下之意,一场洗牌在所难免。钢铁电商市场容量总体有限,从春秋到战国,最后能留下来了也许只有三五家。但不管最后谁留下,这场变革终将对整个行业转型产生深刻影响,钢铁电商推动钢铁智能制造,最终会转变为以用户为导向的钢铁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