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珠海试验政府钱袋子每年归零
反腐倡廉、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广东今年开始启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旨在解决传统预算中既得利益部门化,财政结余结转规模大等痼疾。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反腐倡廉、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广东今年开始启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旨在解决传统预算中既得利益部门化,财政结余结转规模大等痼疾。
作为先行者,珠海引入媒体、学者、人大、政协和审计等力量,“面对面”地细审政府部门的“钱袋子”,结果史无前例地核减了17个亿,砍掉了部门申报的预算额度接近三分之一,打破了部门预算只增不减的“魔咒”。
2015年10月26日,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发布了一份研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政府机关团体存款接近21万亿。
政府储蓄如此之多,意味着财政存量资金大量闲置。所谓财政存量资金,简单说就是已经列入预算,有明确用途,但最终因各种原因没能花出去的钱,主要包括结转结余资金、预算周转金、偿债准备金等。
2015年上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四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今年3月,财政部也曾下发《关于开展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启动专项检查剑指沉睡财政资金。
与此同时,钱不够花的地方政府却需要借地方债予以维持——2015年,地方政府自行上报到财政部的债务总额,和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均为16万亿。
“零基预算”被认为能够打破上述怪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它不同于传统预算模式,其编制不再以上一年度的预算额为参考,而是以零为基点编制。
反腐倡廉、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之下,“零基预算”改革率先在广东落地。2014年,广东省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零基预算改革方案》,从2015年开始在珠海、清远、中山等地市开展改革试点。
推不下去的试验
21世纪初,零基预算仅在珠海实行了两年,就画上了休止符,预算编制又恢复到了传统的“基数+增长”。
零基预算并非新鲜事物。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将创新于企业内部的零基预算引入政府预算。1999年,中国财政部也正式启动“部门预算改革”,零基预算被认为是一种改革方式,曾出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的预算编制指南中。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牛美丽著有《中国地方政府的零基预算改革: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与选择》一书,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时候的零基预算改革是“借壳上市”,因为当时部门预算的数据基础非常薄弱,所以零基预算主要被用来建立部门预算的基础信息体系,“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地方真正采用零基预算,也没有任何的官方文件正式介绍过到底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