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县”榜单乱象与土壤
一家民营机构的“百强县”榜单,在县级政府与评级机构的“双赢”默契下,虽然怪象频出,公信力一度广受质疑,却依然多年大受欢迎。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倪瑞
一家民营机构的“百强县”榜单,在县级政府与评级机构的“双赢”默契下,虽然怪象频出,公信力一度广受质疑,却依然多年大受欢迎。
从2015年9月5日开始,“中郡所·中国县域经济网”的网站就打不开了,显示域名有误或网页不存在。
这个消失了的网站,在十天前还曾引发新闻热点。它推出的《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即“百强县”榜单,被多地媒体宣传、转发。
自从2007年国家统计局终止了其多年的百强县评比后,中郡所的榜单就赢得广泛关注,热闹依然持续了七八年。
许多人并不清楚的是,这份榜单的推出者,是一家名为北京中郡经济发展研究所(下称中郡所)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在2011年,因将22个国家级贫困县列入百强县名单,它的公信力与资质曾受到大批媒体质疑。
但直到现在,它仍然在做相同的事。
中郡所多次“变身”
中郡所宣称百强县评比原则是“不收费、不发证、不授牌”,但有不少县市希望提高自己在“百强县”榜单的名次,这就需要合作收费。
中郡所成立于1998年,从2001年开始做百强县榜,至今先后三次“变身”。其成立时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2005年,将“研究所”换为“咨询所”,仍是企业经营。
工商资料显示,中郡所注册资金10万元。其经营范围包括区域形象策划与设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展览展示;零售图书。
2015年7月8日,它被公布经营异常警示信息:未于今年上半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这一警示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已将精力转向新机构的运营——2013年9月,中郡所重新注册为北京中郡经济发展研究所。看上去名称变化不大,但性质却由企业变为了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北京市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显示,这一机构开办资金30万元。业务范围包括:经济发展领域的课题研究、咨询服务、培训及交流活动。根据管理条例,此类单位须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资金来源为捐赠、资助。须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资金来源有关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向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