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起定海神针的作用”领导人座谈会的开法
回顾中共建政以来的各类高层座谈会,通报情况、听取意见的占多数, 但作出决策的座谈会也不在少数。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回顾中共建政以来的各类高层座谈会,通报情况、听取意见的占多数, 但作出决策的座谈会也不在少数。
座谈会不仅在人员安排上灵活,在召开的时机上也比较灵活。
2015年7月8日到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到陕西调研。在公开报道中,这是他就任现职后出京调研的第九个省份。
身为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每次出行都能引起诸多关注,此行也不例外。除了对“打虎”动向的猜测,他在陕西期间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座谈会,也引起了诸多解读。
作为一种决策机制,中央领导人主持的高层座谈会,时常出现在官方报道中。在中共历史上,这种类型的座谈会也并不鲜见。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就经常召开省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也多次召开省委书记座谈会,但中纪委书记召集省委书记召开座谈会并不多见,南方周末记者所能查阅的公开出版物中,尚未见有先例。
“党政工作机制中,座谈会是中国特色。”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小劲说,对于党政系统中各类座谈会的定位并没有统一的明确说法,其地位也难以一言概之,但在关键时刻能反映中国政治体制的弹性。
“开座谈会比较灵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座谈会意即不拘于形式的会议。在中共建政之前,“座谈会”就经常召开,著名的要数延安文艺座谈会。
“开座谈会比较灵活。”中央党校党史系教授罗平汉说,不像一些有制度规定的会议,会期、会议规模、参会人员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开中央全会就必须是中央委员会的成员才能出席,且发言相对自由。另外,有些会议的名字不好确定,比如跟党外人士开会,叫座谈会才比较合适。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陕甘宁边区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宣传中共的抗战主张,在边区、分区、县(市)三级政权中都有召开。
座谈会不仅在人员安排上灵活,在召开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