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行变道】10万亿吨位的“大象”变道 国开行摇摆舞
“政策性、商业性等于是人的性别,男人和女人;开发性是职业,你是干什么的。”“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性,相当于男人的改革方向不能变成女人。”
责任编辑:肖华 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陈远林
编者按:它为棚户区改造和城镇化“输血”,是加速撬动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金融支点”;
它是全球最大的“金主”,开发金融体量远超世界银行,正在挨个“开发”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它曾经锐意从一家政策性银行向商业化改革,并在改革中迅速膨胀成总资产超过10万亿、仅次于四大行的巨无霸。现在,经济新常态时代,它的政策性责任日益凸显,终于转身贴上了新标签。
奋发、迷茫、摇摆、寻找……从政策性银行到商业化机构再到开发性金融,国开行改革18年半途生变,划出一条中国式摸石头的独特轨迹。
南方周末经济板块为此留下这道印记,是为本期“国开行变道”专题。
2015年4月12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
这三家银行均为1994年建立的政策性银行,其中国开行已于2008年成立国开行股份有限公司,旗帜鲜明地进行着商业化转型。
与对另两家银行“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的要求不同,批复对国开行的定位没有“政策性”三个字,而是代之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定位。
资产已经狂飙到超过10万亿、在国内则仅次于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国开行,迎来了新的方向。
这是否意味着,国开行进行了多年的商业化改革将一朝转向,回归政策性银行?
“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调过来”
“十八大”以后,国开行改革已现端倪,“口风变了”。
对于熟悉国开行的人来说,消息来得并不突然,改革转向早有端倪。
国开行成立于1994年,早年痼疾缠身,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40%以上。
国开行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自成立以来的模式一直是,计委挖多大的坑,国开行就种多大的树,给多少钱。
试探多年之后,国开行在2007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正式明确方向。2008年末,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一个标志,“商业化改革”成为国开行的未来方向。
及至2012年初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当年9月份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仍然提出要继续推进国开行的商业化改制。
然而在这两次会议之间,对于国开行的定位,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曾参与当时政策性金融内部研讨的时任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开始之前,内部就有讨论,但会议之后,还是没有把这个路线调过来,延续了之前开行商业化转制的要求。”他说,“那次会议本来有改变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没有用,主导的思路还变不过来。”
在他看来,到“十八大”以后,国开行改革已现端倪,“口风变了,三中全会很清楚,已经有了‘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表述。现在等于是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把它调过来了。”
一位在国开行研究院工作多年的高层人士则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关于政策性、商业性、开发性这三个概念,在业内已经“搅来搅去”很多年了。
“政策性、商业性等于是人的性别,男人和女人;开发性是职业,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搞进出口贸易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搞农业发展的,开发性强调的是职能。在他看来,国开行走商业化改革有点走不下去,“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性,相当于男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