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样的统计法 谜一样的就业率

就业率排行榜发布后,许多学生纷纷表示,高就业率与他们的“体感”就业难度存在明显差距。学生、家长,把就业率作为择校的重要依据;公众以就业率来评价学校高低;官方对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唐琴 刘子璇

(何籽/图)

学生、家长,把就业率作为择校的重要依据;公众以就业率来评价学校高低;官方对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就业率不能反映就业质量,也不能反映就业流向;对变化较大的行业和职业,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未来就业市场变化。

2015年1月12日,人民网依据75所部属高校2014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整理公布了一份“本科生就业率排行榜”。

这份榜单中,74所高校的就业率高于90%,50所高于95%。正当“2015年是又一个就业最难季”的声音刚起,如此漂亮的就业率成绩单已经传开。

“就业率”这一指标,多年来发挥着试金石的功能:学生、家长捧着它,作为择校的重要依据;公众捧着它,评议、对比,给学校分出高低;官方也捧着它,对于跌破“红线”的高校专业,一票否决。

然而,“就业率”真的是试金石吗?

不失业,即就业

实际上,“就业率”并非公众普遍认为的“找到工作的比例”。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得知,按照当前国内的就业率统计标准,就业率的准确表达应是“非失业率”,即学生在毕业后有确定去向。

不失业,即就业,升学、创业、参军,都可以把“确定去向”算入“就业”人数中。此次75所部属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都将升学、参军人数纳入了就业人数之中。北京邮电大学在此次就业率榜单中排名第二,而在其“就业人数”中,升学人数占比60%。

教育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函时称,在计算就业率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毕业生就业形式,包含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灵活就业、定向委培、升学、出国(境)和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其中,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艺术类自由职业。这些类目的人数相加,除以毕业生总人数,即得到就业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即使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就业形式标准和计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