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年】防空洞
如今的北京不是我记忆的北京,是一个全然陌生的没有记忆的北京。人,除了生存还有别的,有时还想回头看看自己,但是再看不到过去,消失得真快,倏忽间就没了。老北京到哪儿去了?往往甚至就埋在自己的脚下,等于把自己童年青年都埋了。
责任编辑:朱又可
1970年代的北京,还没有大杂院的概念,至少我是不记得。院子再大也有章法,几十户上百户的人家通常也是院套院,有过道夹道连通,各自也都有院门,或者没有,也有一个框架,有花草海棠掩映,也不乱。几十户上百户的院子还是少数,通常是三五户或七八户十来户一个院子居多。严实的院门,或长或短的门洞,迎面或不迎面的影壁,有的院有廊子,有的没有。有两头挑起的屋脊,鸽子落上面像另一种居民,一飞起来又属于了天上。青灰色屋瓦,一行一行,春夏的青草不必说了,就是冬天的荒草也很美,猫在瓦楞间或衔草,或捯草,或心态很好地看鸽子飞。
通常是青砖铺地,有简单的构图,或几何,或圆,到了墙根一般由小块青砖铺就。由于日久年深,历经晚清,民国,大块的方砖常有裂缝、缺角、凹凸,但这是时间所赐,因此依然整饬。那时候各家还没搭建小厨房,只是在门边拢一小圈,刚好放下炉火。除去冬天家家做饭烧菜都露在院子里,院子里就有了一种亘古不变的生气,不似寺庙的或大户人家的院子空寂,缺少生活画面感。如果做油画,炉子、铝壶、拔火罐、煤球、小孩车、自行车内胎或外胎这些细节是少不了的,是小院画卷的魂之所系。
直到1969年之前,小院仍无太多变化,顶多门前狮子毁了容,对联换成语录,也还不打紧。但是到了1969年情况突然不同,远在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的珍宝岛让国家变得异常脆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