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应许之地·乐活

马背上的风姿,远非驰骋与对抗,更适合抒写放达的诗意。车手间的对决,决胜之局不在速度,更关乎专注的魅力。好马如好车,赛场上是出生入死的战友,生活中则是亲密无间的伴侣。本期我们邀请唐人马球马术俱乐部创始人刘诗来、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公关总监卢敏捷、奥迪新晋签约赛车手程丛夫,阐释驾驭理想生活的若干法则。

马背上的风姿,远非驰骋与对抗,更适合抒写放达的诗意。车手间的对决,决胜之局不在速度,更关乎专注的魅力。好马如好车,赛场上是出生入死的战友,生活中则是亲密无间的伴侣。本期我们邀请唐人马球马术俱乐部创始人刘诗来、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公关总监卢敏捷、奥迪新晋签约赛车手程丛夫,阐释驾驭理想生活的若干法则。

思想领袖

刘诗来 马背上的思想者

刘诗来:唐人马球马术俱乐部创始人,景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诗来的本职工作是景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但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中国唯一一名经国际马球协会注册认证的马球选手,名副其实的“中国马球第一人”。马球这项运动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便是王公贵族子弟的游戏,被称为“王者的运动”。如今,全世界打马球的人也不过两三万,依然属于“金字塔尖的运动”。

在刘诗来眼里,马球可以成为一张证明精英圈层风貌的名片。因此,由刘诗来创始推动的唐人马球马术俱乐部及赛事公司,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更搭建起一座座马球热爱者的交流平台。就像说到事业,那份稳扎稳打“努力跻身行业前几”的自信一般,他也坚信,未来更多的中国马球运动员可以通过这份努力通往国际。

专访和拍摄如约在刘诗来位于京郊温榆河畔的唐人马球马术俱乐部进行。为了让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刘诗来提前上场打了一会儿马球。九个足球场大小的马球场绿草如茵,八个男人,八匹骏马,追逐着小小的白色球体纵情驰骋,这种骑马狩猎般的场景带有某种原始气息。刚从球场上下来的刘诗来穿着全套马球装备,带着运动后的红润面色,事业、家庭、生活无所不谈,因为这三者蕴涵的哲理,与马球运动殊途同归。

亦师亦友亦启蒙

说到刘诗来与马球之间的缘分,就必须提到前约旦驻华大使安马尔·阿卜杜勒·哈姆德先生,是他引领刘诗来进入马球的世界,并成为他的启蒙老师。那是2005年的一天,刘诗来正在马术俱乐部骑马,彼时他已经获得过首届中国西部牛仔绕桶三人团体赛的季军。一位外国老先生一直在场边看着他骑马,之后老先生主动邀请他去自己的办公室坐一坐,说想跟他聊聊“Polo”。“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马球,还以为他说的是Polo衫呢!”刘诗来笑着回忆。这位老先生就是安马尔,他本人是资深马球爱好者。看到刘诗来骑马的感觉,他就认定这个年轻人是块打马球的料。

后来,刘诗来就开始跟安马尔学习打马球。阳光山谷马术俱乐部的老板很支持他们,每周三、周六俱乐部不对外营业,封闭场地供他们打球。但是,当时没有马球马,他们只能骑马术马练习。这些马没有受过马球训练,刚开始时,骑手在马背上的任何动作都会使马受惊,把人摔下马。“挥杆摔,闪避也摔,听到击球的声音也摔,那段时间可摔惨了。”刘诗来和伙伴们起初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学习的。一年之后,这些马已经训练有素,而刘诗来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准。想要继续提高,必须出国训练、比赛。刘诗来先后去了澳大利亚、阿根廷训练学习,进步神速。当他回国时,安马尔已经只能在场边看他打球了。“老先生非常谦逊,他一辈子都没说过他是我们的老师,只说是球友。”

令人伤感的是,今年8月安马尔老先生不幸离世。为了纪念他对中国马球事业做出的贡献,10月12日,刘诗来在俱乐部举办了“安马尔杯”比赛。“我希望中国所有的马球手都记住这个人。因为是他当初带着四个中国人打马球,这四个人就像种子一样,才有了今天的中国马球。”说这句话时,刘诗来的目光望向远方,片刻间仿佛陷入深沉的回忆和缅怀。

马球切忌急功近利

马球是世界公认最难的运动,因而被称为“运动之王”。它对选手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选手不仅要驾驭马匹,做到人马合一,还要团队配合;有体力,还要有头脑,在场上时刻需要迅速做出判断,与对手斗智斗勇。在刘诗来眼中,打一场马球比赛,跟领导一次战役、管理一个企业没什么不同,都需要勇气和智慧并用。每次上场前,他会在脑中把整场比赛的情况过一遍,包括对方球员的等级、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排兵布阵,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分配自己和马的体力,哪一节用哪匹马等等。但是,在上场开战的那一秒,要忘掉这一切,只专注于做好每一秒钟、每一个动作、每一次预判。

“把马当成孩子,不要把自己想成主人,而是像父母对待孩子那样耐心地与它沟通。”这是刘诗来与马沟通的秘诀。他从不会对马使用暴力,认为那是无能的表现。他赞同一句话,没有不好的马,只有不好的调教师。“马的智商其实相当于三岁小孩,它不听话,你就好好教它。可是话说回来,我们上马的时候一定要拿着马鞭,虽然我不会使用它,但这表明我保留使用暴力的权利,你还是得听我的话。”

刘诗来认为,人和马之间是双向关系,而他从马身上学到的是沟通交流的方式。“其实马很聪明,通过你上马前抚摸、牵缰绳的动作,就知道你行不行。你的一丝犹豫、软弱,它都能判断,然后就会欺负你。连不会说话的马都能很好地沟通了,与人沟通便更不是问题。”过去,刘诗来喜欢一个人闷头思考,接触马球之后,他变得更乐于与人交流和分享。“因为马球是一项团队合作的运动,追求的是team win而不是personal win。你必须充分信任队友,因此打马球的人都称得上勇敢且善良。”

马球也是刘诗来纾解压力的最佳方式。“我肯定不会得抑郁症,因为我的压力都在打马球的过程中释放出去了。”打马球也让他在工作中的心态有很大改变,“与动物相处让我变得更有耐心,不生气、不着急,就像调马一样,不能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慢慢磨。”现在,刘诗来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很宽松,“只要保证生活水准不降低就行了,其他慢慢来,慢慢在一个行业里做到前几名,离六十岁还有二十年呢,不着急。过去总怕慢下来就会失去什么,而真正尝试慢下来才发现,得到的反而更多。”刘诗来颇有感触地说。

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精英阶层

在当代,马球已经不是一项贵族运动,但依然具有贵族精神。世界各国的上流精英以马球为圆心聚集,因而社交也成为马球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刘诗来曾经很不喜欢马球的社交内容,穿着西装、打着领结,跟不同的人重复聊一晚上天气,“无聊极了”。但随着接触马球的时间越长,他对马球的感悟和理解不断加深。当他通过马球结识了各国精英,并成为真正的兄弟、朋友时,才发现原来马球是一座桥梁,是让热爱生活、勇敢、富有担当的人结交彼此的媒介。通过马球,刘诗来确实交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作为中国精英得到了西方上流圈层的认可。

大概是出身于军人世家的缘故,刘诗来的民族荣誉感极强,每当他作为唯一一个中国球员在国外比赛时,都告诉自己要给中国人“长脸”。他坦言,在马球这个世界精英汇集的舞台,中国精英严重缺席。“我希望通过马球这个平台把中国精英的姿态展现给世界,让他们看看中国人不都是人傻钱多的‘土豪’。我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通过马球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精英是多么优秀。”唐人马球俱乐部每年的运营费用大概需要2500万,且没有盈利,基本靠刘诗来一个人往里“砸钱”。俱乐部之外,刘诗来还成立了专业的赛事公司,着力打造中国顶级马球赛事,每年要举办包括中国马球公开赛在内的大大小小多个比赛,切实地推动着马球运动与马球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分别在马球和马术界最著名、水平最高的华人运动员,刘诗来与华天曾有过一次交谈。那是在英国,华天的马房里。当时二十岁出头的华天已经结束学业,准备用一生来努力成为马术行业中最优秀的选手。刘诗来对他说:“你有的,是我没有的,就是时间。但我有的,是你没有的,就是我这二十年创业所积累的财富。所以,你用时间来换取胜利,我用金钱来换取胜利,但最后的结果是殊途同归,我们都是为了让中国人在马术、马球方面有所成就,得到世界的认可。”既为同胞、又追求共同所愿,高手之间的惺惺相惜溢于言表。

未来领袖

程丛夫 赛车是我的战友

程丛夫:奥迪新晋签约赛车手,198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汽车工程专业 。 2001年成为英格兰福特方程式提姆车队车手,是中国内地第一个走出国门加盟欧洲方程式车队的车手,并多次获得中国方程式冠军、亚洲雷诺方程式冠军。

和韩寒、林志颖等有其他身份“光环加身”的赛车手不同,不关注赛车领域的人,也许对程丛夫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如果告诉你,他早在2003年时曾签约F1车队麦克拉伦,可能你会暗自惊叹。毕业于牛津大学汽车工程专业的程丛夫,是作为中国赛车手走出国门的第一人,而且,他今年才刚刚二十九岁。在多年的赛事经历中,他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他和同是八零后的台球运动员丁俊晖一样,成为中国赛车领域里的一面旗帜。

摄影棚的地点周围没有标志性建筑,程丛夫打了几个电话才确定了具体位置。在赛道上飞驰、专注地超越对手是他的驾驶习惯,然而,城市里复杂的交通和道路状况却让他“很不适应”。不过,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一下车就爽朗地笑着,充满阳光。黑黑瘦瘦的形象,尤其是下巴的轮廓,乍一看,倒和美国高尔夫球手艾德瑞克·泰格·伍兹有几分相像。

和所有这个年纪的同龄人一样,操着一口流利京片子的程丛夫爽朗而健谈。谈到赛车文化传播、国内赛车运动大环境等“宏大”的问题时,他的表情透露着恳切与认真。今年,他正式成为奥迪新晋签约赛车手,代表奥迪车队参加了“奥迪R8 LMS杯”与“亚洲GT锦标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程丛夫表示,他非常乐意以专业车手的身份,在线下活动中向更多对赛车文化有兴趣的人,身体力行地推广这项运动。

赛车选择了我

“那个时候年龄还小,我同时还学着钢琴、游泳。未成年组的赛车只有卡丁车一个级别,12岁时,我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卡丁车比赛的冠军。”然而,在没有赛车文化沉淀的背景下,程丛夫的路,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风光与顺利,是程丛夫的父亲在他12岁开卡丁车那乍现的天赋中,下定决心让他开始从事这项运动。

程丛夫最感谢的,是父亲在这项由兴趣变为事业的运动上的付出,“要说我选择了赛车,不如说赛车选择了我。在汽车还不是很普及的年代,要从事赛车运动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自费训练、自费参赛,父亲从一开始就在财务方面和陪伴方面给予我最大的支持。”

在程丛夫12岁的时候,曾经出过一次事故受伤,锁骨骨折。“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当时我还小,他说如果你决定做一件事,就要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如果对它不认真,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到这个事情上。我从此开始把赛车当做一件严肃以待的事,后来在不止一种兴趣爱好中渐渐清晰自己有天赋,也热爱赛车,就一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后来,程丛夫辗转参加各种比赛,接触国外赛车文化,寒暑假时会去欧洲感受汽车工业,直到17岁去英国留学,一步步向自己的梦想靠近。

不把工作节奏带入生活

赛车运动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仅是驾驭不同的车型,其实还要驾驭自己。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脑顶头盔,在没有空调的车厢内驾驶着时速150Km以上的汽车。看似是坐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空间,完全没有消耗体能的运动,但速度起来后,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在分秒流逝间毕现。

程丛夫愿意把成功归结于“努力+坚持+乐观+运气”,这八个字是他成长历程的概括。“赛车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判断与决定,已经不是技术水平的事儿了,还包括你平时的各种积累,还有就是心理素质。”车场之外,程丛夫更愿意将工作的节奏按下“暂停键”。除却风驰电掣,赛车更多需要的是身体素质的训练。跑步、游泳、骑自行车,包括铁人比赛的项目都是程丛夫为工作的“补给”手段。每年,他会在奥地利山区过50天,进行体能储备,算是一个过渡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运动。而随着赛车比赛去各地旅行,不同的见闻、不同的城市,倒让这份生活方式少了速度与激情,平添了几分浪漫。如此“动与静”的结合,填补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时光。

当年上海F1国际赛车场建立之初,曾刮起过一股赛车热潮,但程丛夫认为,赛车运动真正流行起来,在短时间内还有困难。“我们的国情和软硬件可能还需要些时间去发展。我们没有自主汽车品牌参与高级别的赛事,毕竟我们的民用车辆普及也就十几年。”程丛夫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赛车运动,就像高尔夫运动一样,抬手挥杆,可能就能看出是否有天赋和感觉了,反复纠正一个动作达到最好的训练模式也许并不适用于赛车。像打网球的李娜、打台球的丁俊晖,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说明很多竞技项目是需要更开放和更专业的环境去浸染的。而且这个环境并不是能让你有多高的技术水平,主要还是在氛围和心态。”

因此,程丛夫更愿意称自己为“享受型”选手:“赛车项目是高压运动,更应该在轻松的状态下面对。但同时,这项运动是充满激情的,在巨大的压力下赢得比赛的征服感才最让人着迷。”

年轻人应该走出国门

说到国内目前的赛车圈子,程丛夫表示这个领域还是年轻人的天下。对他个人而言:“兴趣爱好就是工作,这件事本身是个‘幸福的小烦恼’。我和车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了,生活中车是一个代步工具,赛车时,就是我的战友。”

小时候,他也曾抱着成为F1赛车手的梦想训练,但随着赛车经历增多,他发现评价一个车手成就的高低不能只看他开过什么车,更多应该看他拿过什么成绩,F1并非一个现实的目标:“尤其是近些年,随着F1席位晋级规则的变化和席位的减少,赛车手在经历过F3、F3000等几个级别赛事取得成绩后也很难成为F1车手。我一直告诉自己:我的人生需要挑战和挑战后的成就,其它的个人无法左右环境。”

程丛夫坦言,如果训练年轻的车手总靠家里的资助,到后期就会比较困难,需要选择比较重要的比赛来参加。参赛就有花费,没有名次就没有回报,这个现象,即使在他自己身上也曾发生过。中国目前的国情,还是制约了赛车的发展:“大部分还是国外汽车品牌赞助车手,其他赞助商也会因为赛事的关注度而有选择性的合作。这个价值流目前在中国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这就造成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没有青少年的培养体系,也没有走出国门的办法。像我这样走出国门的还都是个人行为,但毕竟算是一个案例。”

他自己也曾撰文分析构建赛车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系统的问题,欧洲汽车工业经历了很多个阶段,目前在赛车领域已经有很成熟的体系,我们国家目前还在初级阶段,体育运动的选拔体制还比较单一化。我觉得,先从赛事引进到国内开始,是一个良方,至少奥迪R8已经开始面向更多受众来宣传了。比如在R8比赛中,速度快的赛车手包括我、熊龙、李英健等这些,都是留过洋的车手。有过出国参赛的车手,在这种高水平的单一品牌比赛中还是更容易出好成绩。”而因为程丛夫个人的经历,赛车、学业双面开花,也从事实上让身边的朋友也更加认可与关注赛车。程丛夫相信,随着时间的沉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和重视这项运动。

谈到明年的打算,这位大男孩的眼神变得更加严肃与认真:“勒芒24小时我肯定还会跑,也还会继续出现在国内的奥迪R8的赛场,欧洲那边还在等Rebellion车队的通知。”他希望更多年轻人在条件允许下走出国门,和世界接轨:“如果是推广赛车运动的活动,我当仁不让,包括给年轻人做一些指导,毕竟我的个例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领袖对话

刘诗来&卢敏捷&程丛夫

为生命注入运动激情

世界的,中国的

记者:赛车无疑是最能将激情注入生活的有效方式,奥迪品牌与赛车的渊源由来已久,为了将这份激情带给更多中国用户,奥迪做了很多努力,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卢敏捷:赛车运动是标准的舶来品,虽然在中国汽车已经开始普及,但“代步工具”的帽子很难在短时间摘除,可是,如果因此禁锢了中国人自古对速度和浪漫的想象力,不就太可惜了吗?程丛夫曾向我们分享过他的心得,他认为有天分的本土车手一定要走出国门,不止去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更应该把这种激情的文化带回祖国,这恰恰也是奥迪的愿景。我们引进世界顶级赛事,包括世界耐力锦标赛(WEC)、此前还将德国房车大师赛(DTM)带到中国等,并且在中国开创了全球首个高档车单品牌赛事“奥迪R8LMS 杯”,同时邀请用户观赛勒芒24 小时耐力赛。在我们的推动下,亚洲GT 级别赛事出现了越来越多华人车手,纽伯格林24小时耐力赛对参与奥迪用户赛车(customer racing)计划的用户来说也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挑战。这次奥迪RS 美国试驾之旅就是如此,我们希望,这些顶级的赛事和丰富的活动能成为中国汽车运动事业和世界接轨的桥梁。

记者:站在赛车手的角度,怎样理解奥迪作为一个国际汽车品牌,在构建中国赛车文化中起到的作用?

程丛夫:我说过,“赛车是一个商业味道浓郁的经营推广过程”。作为非奥运项目,赛车手尊重汽车厂商和赞助商的品牌意识必须非常强烈。商业推广手段先进,才不会误导车迷对赛车的理解,电视转播、广告投放、媒体报道、大众化关注、赞助商投入、车手资金从而会相继跟上,从而缩小与欧美的差距。奥迪给了中国赛车手一个机会,一个舞台。更多人开始关注赛车运动,知道怎样进入这个圈子。像我参与的奥迪R8 LMS杯,是一个“点”,势必会带来一个“面”的影响。构建赛车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奥迪已经开始尝试去做了。说一件有趣的事,在比赛期间,我作为奥迪签约车手,亲自驾驶着高性能运动车带领用户进行赛道试乘体验。那天,我的“乘客”特兴奋,我能真切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投入。

记者:全面构建和赛车相关的文化,不仅需要推广专业竞技赛事,也需要让普通人与车的关系更为亲密,RS美国试驾之旅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目的。

卢敏捷:是的,这次的奥迪RS美国试驾之旅的成员不但领略了美景,还在旅途中聆听了国外“生活家”们与车为伴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非常值得向中国的精英阶层推广。风景易逝,情谊永存。座驾不仅仅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它也可以成为亲人、朋友、伴侣,见证与分享人生沿路的冒险和感动,挑战更快的速度,带我们抵达更多想去的远方。自驾也意味着“放下”,放下肉身的桎梏,从而收获心灵的自由。

“生活家”和品致哲学

记者:“进取”,代表一种正能量的生活方式,除了“进取”之外,奥迪所推崇的“生活家”还应该具备哪些精神特质?

卢敏捷:进取,是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好、更强大、更丰富。对未知的挑战、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是奥迪所倡导的多元人生。不过,进取绝不意味着简单的求胜。一个当之无愧的生活家,更应该具备“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和“启迪未来”的生活哲学。在今年9月太美传媒与我们联合主办的“2013太美品致之夜”现场,我曾有幸聆听到张宝全、刘诗来、夏华等商界精英带来的生活分享。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他们对当下生活、社交、兴趣的发掘令人感动。更可贵的是,他们积极地在凭一己之力反哺社会,启迪未来。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经历了经济的腾飞,财富的积累,现在更需要关注精神的愉悦。作为具备强大号召力与凝聚力的品牌,汇集精英力量共同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向公众倡导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记者: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如何实践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刘诗来: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身边的人,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带动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作为企业家,不需要去大而空谈的社会责任,只要能把身边的人带动好,就成功了。我觉得当下的生活已经很理想了。每天上午工作,下午到马场打球,不去马场的话就游泳、陪儿子、骑马、逗狗,晚上进城社交应酬。我认为我已经非常幸福了,我并不想成为李嘉诚那样的人。我的理念是尽可能少工作,多享受,而享受就在当下。人的一生,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怎么去爱别人?

程丛夫:“生活家”对我而言要分解理解。首先,赛车时要充满激情,在比赛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瞬息万变中还能保持清醒和冷静很不容易。赛车是一种修炼,通过赛车比赛,在生活中,应对万事万物会更显从容。

多元即进取

记者:你说过,追求自我,在于“宁静致远”,而竞技运动更多是在追求动感和激情,维持激情最主要靠什么?

刘诗来:宁静致远,是一种心态。跟动物在一起让我变得更有耐心,在调教马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只能靠每天一点一点的磨。把二十分钟的事做成二十天,这个过程让我的心变得安静,根基更扎实。马球其实是一项动静结合的运动,动,要迅速果断,慢,要思考判断。做人也是这样,静下来时在思考、等待,一旦机遇到来,就像箭一样冲出去。我曾说过马球是一项终身运动。维持激情,首先是体力,所以我一直在坚持体能训练,让自己的体能保持在良好状态。马球对我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每一年都对马球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有新的收获,所以它对我来说永远是有新鲜感的。

记者:一汽-大众奥迪的用户囊括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并且在不断的全方位改善、提升用户生活品质,引领行业,如何理解“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进取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的体现?

程丛夫:进取精神可以化用在开赛车上。每开一个赛道,每开一圈,我都会作总结,和团队进行沟通与改进。赛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运动,不光由我在赛道上实现赛车的驾驶,还需要更多的后备团队、机械师等等岗位的支持。各个环节的储备,是通往胜利之门的钥匙。

卢敏捷: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奥迪精神—就像年轻没有激发的各种潜能一样,只要找对点挖掘和突破,就能把最大的价值发挥出来。奥迪以客户体验为核心抢在用户需求之前完成汽车科技的研发,比如最能代表进取和激情的赛车,我们用更加专业的赛事运作让所有从事赛车事业的人们更有信心,本质都基于此。我们也希望向年轻用户传达这种理念:不要满足于现状,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应该肩负压力和动力,追求更多元的生活。

品位生活 点燃激情

奥迪之家RS美国试驾之旅

将座驾停靠在天光云影之中,脚下的浅滩像一面镜子—这样接近天堂的处所不是梦中的童话,而是上个月刚结束的为期7天的浙江区“奥迪之家”由两个家庭、四位成员组成奥迪RS美国试驾之旅中的一环。这次旅途,两个家庭成为彼此的旅伴。驰骋梦幻般的加州一号公路,流连情趣盎然的北美风情小镇,徜徉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的MOCA大道,竞速久负盛名的盐滩赛道……六款奥迪高性能运动车和如诗如画的美景相得益彰。

对待生命,应该永葆好奇和探索。这正是张先生和妻子工作繁忙,但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去旅行的原因。他们一同游历欧洲,感受古老的中欧文化;一起到大堡礁潜水,体验异域的风土人情。对于热爱旅行的张先生一家人来说,对加州一号公路可谓向往已久。张先生说:“在一号公路上行驶是一种享受。这里既有地中海式的阳光,又不乏欧洲式的文艺与优雅,更难得的是如此长距离的海岸公路驾驶体验,这曾是我梦想的旅行经历。”

运动,是城市生活最好的佐剂。王女士则从事外贸行业多年,在爱人的支持下逐步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外贸服装公司。在事业之外,喜欢冒险的她,最大的乐趣就是体验滑雪、赛车等运动带来的极速乐趣。巴纳威亚盐滩赛道—盐湖城的这片一望无垠的白色荒原是陆上竞速者的圣地。从1912年首次充当赛道开始,无数“速度狂人”在这里刷新纪录。对王女士一家而言,赛道无疑是最完美的竞速场地。王女士兴奋地说:“太刺激了!平生第一次将车速开到每小时260公里,而且还是在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盐滩赛道上!”

时刻保持激情,大概称得上是“生活家”吧。在欣赏加州美景之余,两对夫妇还拜访了当地的美国家庭。一对年届七旬、一生追求梦想与激情的老夫妇讲述了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自驾游历美国的经历。七天的试驾旅程,沐浴全年无休的加州阳光,伴着干净、纯粹的蓝天碧海和老夫妇铭记一生的故事,两个奥迪家庭收获了属于各自的完美假期。

这场品位与激情交织的旅程,是一汽-大众奥迪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态度:每个人,都可以是关怀他人的思想者、不同行业的领导者,但同时,更应该成为自己生活方式的创造者。为生命注入运动激情,无论何时何地,专注品位与优雅。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