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成为手艺人 马良的异想世界
马良的工作室,就是一个怪咖的天堂。这里有一切暗黑童话故事里的主角,木偶、骷髅头,还有飞不起来的鸟人……这些有趣的玩意,丰富了马良的创作,也填充了他的异想世界。
马良的工作室,就是一个怪咖的天堂。这里有一切暗黑童话故事里的主角,木偶、骷髅头,还有飞不起来的鸟人……这些有趣的玩意,丰富了马良的创作,也填充了他的异想世界。
马良 中国当代艺术家、观念摄影师、广告导演,被国际媒体誉为当代舞台装置风格摄影的代表人物。2012年创作艺术项目《我的移动照相馆》,用时10个月,在全国35个城市搭建临时照相馆,免费为1600多人拍照,反响强烈,同时成为2012年度最被媒体关注的艺术事件之一。
移动照相馆结束旅行后的一年多,马良依然忙得像个陀螺。
采访约了大半年才最终定下。这段日子里,马良不是在准备搬工作室,就是在忙世界各地的展览。今年6月初,记者终于有机会踏入他的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位于上海虹口一个创意园区内。从那幢建筑顶楼的露台眺望出去,园区内的绿色尽收眼底。
无遮无挡的自由,正是马良最喜欢的感觉。
摄影师,或者手艺人
马良的工作室分成三块,进门玄关左手边有个房间,门是老旧的雕花镂空木板。进去以后是一个大的开阔空间,没有隔断,是他的工作室。正对入口的整面墙上,都钉着一长列的书架,书架下面是长长一列书桌。
进门右边是三四米高的书架,摆满了他的书和一些小玩意。工作室里还放着工程专用梯,可马良还是嫌这梯子不够高,没法够到书架最上层,他琢磨着“再买一个更高的梯子”。大房间外面就是露台,几张竹帘从屋顶垂下,搭起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空间,中间摆着一条原木长桌和几张刷了红漆的旧式太师椅,墙边杂乱堆着几株绿色植物,还有一株刚冒出不少绿叶的葡萄,正倚着门柱往上攀爬。闲暇时分,马良就在这里独享安逸;有客人来时,这里又成了喝茶聊天的好去处。
“其实我更喜欢以前那个工作室,”马良说,“我不喜欢太大的空间,喜欢小的。现在这个工作室做这么大,是因为木偶剧的需要。那个工作的小房间,才是我习惯的空间。”
木偶是兴趣所在,如今又成了马良的工作重心。下午四点半到工作室时,马良正在小房间跟两个助手研究木偶手指的结构。透过镂空的木头格子,隐约看到小房间内摆满了各种工具。进去以后,发现这个小房间就像个机械迷的工作间,架子上一格一格摆满了各个零件:螺丝、铁片、铁丝……正面墙上挂着他们用作参考的人偶模型:两个褐色的小人,一个没有头的塑料人偶,几只孤零零的木偶手臂。电钻、卷尺、美工刀则挂在下排。整个房间被这些工具填满,凌乱之余竟也有一种秩序,颇有些诡异色彩。
在微博上,马良这样介绍自己:“前知名摄影师”。摄影师是他最有名的身份,但如今的他更像是一个手艺人,专心于木偶和木偶剧的制作。“我们现在想做一出木偶剧,不过肯定不是传统的木偶戏,而是讲述现代的故事。”木偶的结构也是要大大改良的,“传统的木偶主要是通过提线来操作,动作和表达比较有限,我们想要做出更精细的木偶,可以有更细致的动作。”
为了制作出更精细的人物,马良和助手们每天都在研究木偶的身体结构。采访当天,他们正巧遇到了制作瓶颈,为木偶的手指如何构造而纠结不已。他的“野心”是做真人尺寸的木偶,这个事情没人做过,一切都得“自己摸索”。但他为这个计划兴奋不已,几乎是沉迷其中——就连他跟助手下楼吃晚饭,三个人在电梯里也还在不停讨论如何用铁片连接,让木偶的手指更加灵活。
木偶剧中的人物,马良都已经想好了,剧情也有了大致的想法。不过他不肯透露有关人物和剧情的信息,只说是“跟传统木偶戏不同的现代故事”,“等做出来你就知道了”。
移动照相馆之后,马良也开始在做一些模型玩偶,通过网络贩售,比如鸟人,国王。很多人觉得马良做的东西跟“蒸汽朋克”科幻风格类似——充满想象力,且都带着一些迷幻、混乱、反现实的色彩。有出版社的朋友知道他在构思木偶剧后,送了一套“蒸汽朋克”的书给他,这套书就摆在那一长排书桌上,英国、美国、日本作家都有,包括了《差分机》、《艾比斯之梦》、《末日爱国者》、《游戏玩家》等等。不过,书全都没有拆封,因为他一直忙着制作木偶,“还没有时间看”。
马良从小就喜欢木偶,也喜欢手工艺。他的工作室里,到处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玩偶。有些是设计师作品,像是一个牛仔蓝的阿童木布偶,静静地坐在角落里,“那是一个香港设计师的作品”。还有一些不知从哪里收集来的玩具,比如那些零散地放置在工作室各处的铁皮玩偶:一个坐在小型留声机上的长衫老头、一个打鼓的粉丝兔子、一个红色的宇航员。甚至还有一只制鞋的木楦,就这样大剌剌地摆在书架上。
马良还在小房间纠结木偶的手指结构时,他的助手在屋外看一本叫《泉州木偶艺术》的小册子。那是马良自己的藏书,上世纪80年代出版,很薄,定价只要五块钱。“马良以前曾经去泉州专门跟师傅学过木偶制作。”木偶戏的制作人方岚说。泉州是中国的木偶之乡,有很悠久的木偶制作和表演历史,但现在,木偶戏早已不成气候,老师傅们也散落各地。
“我去学木偶制作纯粹是出于兴趣。”马良学习的时候,收集了很多有关中国木偶的资料。“后来我本来想出一本有关木偶戏的书,但那时找了很多家出版社,都没有人想要出。我就想,再等等好了。”
鸟人,或者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做移动照相馆这个项目时,马良收集了各式各样富有装饰感的衣服,好几大箱。搬工作室的时候丢了一大部分,还有一些“送了朋友”。还有很多其它的收藏品,因为搬不了,也全都放弃了。所以,现在这个工作室里放的东西,大都是他选择后留下来的。
大房间的上空,有两个很显眼的装饰。一个是一对巨大的翅膀,木头架子制成的骨架,绷上了白色布面——因为时间久远而显露出陈旧的灰白色。翅膀上还做了两个可以供人背在背上的架子,这个翅膀的整体结构很像滑翔翼,只是看上去更加原始。这个大型翅膀是马良自己制作的,哪怕搬家,也舍不得丢。
另一个是他的代表作,被称作“鸟人”的玩偶。它站在从墙面上空伸出的一根细长铁杆上,手中拿着一只平衡杆,看上去像是正在进行杂技表演。鸟人的嘴是鸟喙,背上背着一对白色翅膀。有趣的是,那个大型翅膀的结构跟鸟人身上背的一模一样,就像是按照真人尺寸制作的放大版。“那个翅膀是假的,所以他是飞不起来的。”马良说。
在马良的工作室里,“飞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有一只玻璃瓶子,摆在书桌上,里面放着了只栩栩如生的黄色小鸟,不知是模型还是标本。
工作室的书桌上有一排搁架,放满了碟片。他看电影的口味很杂,有《电锯惊魂》、《蝴蝶效应》、《十二宫杀手》,也有《老男孩》、《五个扑水的少年》、《六月的蛇》这样的电影。他几乎拥有宫崎峻的所有动画作品:《红猪》、《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的神隐》、《魔女宅急便》……而宫崎峻正好也是一个对飞行着迷的动画人,他的动画片里,有很多令人着迷的飞行镜头。
马良的收藏品中,有一个系列或许可以称之为“骨头”。最显眼的是一只羚羊的头骨,摆在书架上;还有一只骷髅头,空洞的眼窝直勾勾盯着工作室,就像一直在审视里头的动静;书桌上还有一串小骷髅头串,就连茶座的烟灰缸边缘,也围着一圈小骷髅头……跟对木偶的喜爱不同,马良说他并不是从小就喜欢骨头,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发现这些东西的魅力。
工作室挂了好多幅画,有大有小,很多都跟骨头有关。一幅红色调的画了一个小男孩孤零零地站在一堆骷髅头上。一幅小一些的画了铺着白色桌布的桌面上一个单独放着的骷髅模型,另一幅同样尺寸的画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宇航员,也是孤身一人,面罩下是骷髅的面孔。还有两幅一模一样的画,一幅很小——大概是底稿,放在玄关处,画的是两个男孩站在树下,一个蒙着另一个的眼睛,树上本该结果实的地方画的都是不同的骷髅头。这幅画的放大版挂进了工作室内。这些画仿佛都在诉说同样的关键词:孤独和死亡。
“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这句马良的“名言”被很多文艺青年引用过,并视为坚持自己的精神源泉。在很多人看来,马良怪得很可爱:他工作室的WIFI账号是“上海疯人院”的拼音,密码则是“莎士比亚”的拼音;他喜欢把下巴的那撮胡子编成个小辫子,看起来又酷又有趣。
就像许多艺术家一样,马良有才华,有个性,也很情绪化。在和理性的较量中,感性总是占了上风。马良不太喜欢进入镜头,面对着照相机固执得像个孩子;对于抽象的问题,他也会憨笑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要是遇着他状态好的时候,他可以跟你聊个不停,从小时候讲到念大学,再讲到前阵子去参加的诗会。他在公众号里写的回忆文章细腻又感伤,与面前这个纠结于木偶手指关节构造的“技术控”判若两人。
当被问及为什么热衷于收集骨头的时候,马良反问道,“很美,你不觉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