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料概不外借

文献资料成为镇馆之宝,概不外借,放在库房里,除了占地方、耗经费,还要请专人来看护,何为来哉?

责任编辑:史哲 陈斌 蔡军剑

近读沈艾娣教授研究山西绅士刘大鹏的专著《梦醒子》,留意到赵妍杰女士“译后记”里的一段文字:“我特意去山西省图书馆,数次与馆员、主任联系借阅馆藏的刘大鹏日记手稿,均告失败。这时,我才意识到此日记已经成为镇馆之宝,恐非普通人能读到。”读来真是心有戚戚。

记得多年前,《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先生向我约稿,希望我撰写晚清书法家杨守敬卷。杨守敬是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内很多博物馆、图书馆都有他的书法及文献藏品。我想能为乡贤立传也算是功德事,满以为各单位会提供种种方便。没想到,跟杨守敬相关的文献资料概不外借,也不能复印照相,书法原件连看的机会都没有。这令我苦恼,研究者没机会接触到第一手资料,有资料的单位又没人去做研究,那这些文献资料放在库房里,除了占地方、耗经费,还要请专人来看护,何为来哉?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