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女星之子以篮球一级运动员特招入北大:事关教育公平,值得深入讨论丨快评
因此,此次舆论场对“高水平运动队”招录政策的讨论,牵涉的是公众对招录政策是否公平的担忧,事关教育公平,值得予以更加全面深入的审视,继续修订改进相应规则,回应社会大众的合理期望。比如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是否应当制定更为严格的“一级运动员”标准,而非可以轻易“刷数据过关”。 -
李雪琴的二级运动员证书何以引发讨论?背后是对特殊招生政策的深度关切丨快评
目前,尽管缩减了高考加分项目,但裸分考入清华北大仍是非常难的。据统计,2023年通过特殊招生政策上清华北大的达58.25%。舆论一直讨论的寒门学子或农村学子难以上清华北大,本质上是靠裸分上清华北大太难太难了,各种加分(实质上等同于降分录取)与特殊招生路径,对没有家世背景、缺乏资源与“运作”手段的寒门学子、农村学子是非常不友好的,裸分要多考一分何其难也。这个问题事关阶层跃迁与教育公平,有必要进行广泛与深入的讨论。 -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现在对考试关注多,对招生谈得少
选择上海和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市,是因为两地教育基础较好,做过相关的改革探索。同时地域不太大,可控性比较强。 高考竞争已经从一般的入学机会竞争,转向了上“985”和“211”大学的竞争。直到现在分数仍是招生时最硬的标准,这是公众普遍接受的公平。 -
无偿献血的期待:外来人口大县的“择优”难题
武义县常住人口46.2万,其中外来人口18.5万。2023年招收的义务教育阶段新生中,采取积分入学的新市民子女占比高达38.7%。 武义县教育局:该县产业集聚区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完全满足随迁子女就近入学要求。 政府没办法直接将指标摊到流动人口子女身上,只能间接地通过家长的表现来确定指标的分配,这是相对公平的做法,但也会造成部分家长难以拿到优质公办学校资源的问题。 -
69个案例,多个政府部门被立案调查背后:反垄断的硬骨头
自2022年3月开始,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的专项行动,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公布63起行政性垄断案件。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已公布6起行政性垄断案件。 通报的行政性垄断案件主要集中在城管、医疗、教育、建筑等民生领域,这些领域行业监管特征明显,行政机关在管理过程中可以直接进行资源配置。 反经济性垄断主要是技术问题,判断是否实质性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难度并不大。反垄断的硬骨头其实是行政性垄断。 -
争议插班生:试点23年仍未铺开的“二次高考”
生均经费并没有随插班生转移,特别是由市属高校转入部属高校的,后者几乎拿不到补贴。“这相当于招的学生越多,高校亏的钱越多。” 在试行初期,上海大学的老师们担心,插班生制度会造成本校尖子生的流失。叶志明不认同这种短视的观念,他回应道,“一流高校,不是通过扣住好学生来成为一流的。” “国内如果要建立更灵活的转学机制,还需要相关保障机制、社会环境和公众认知达到一定的程度。”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宋旭红认为,严格的转学制度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 -
成绩差不能参加中考?应严禁教师绕过家长诱导未成年人决策丨快评
教师在没有家长在场,或者未与家长充分沟通甚至干脆绕开家长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任何的“建议”都是不妥当的,这种行为理应严格禁止。校方与教师都有责任保证教育上的机会平等与公平公正,尊重彼此的权利边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更好地成长。 -
顾明远:“只有把社会竞争缓和下来,教育竞争才能缓和”
“人口问题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也要积极应对人口变化,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改革学制。” “国家要开放,学英语能够提高对国外文化的了解,能够进行交流,包括农村的民宿都要会讲几句英语。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不学英语怎么行?”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如果社会不公平,教育也无法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础。” -
高考日语报考人数逐年增长,人大代表呼吁完善小语种教育体系
对于部分考生而言,小语种的政策十分利好。2018年,教育部提到,要充分照顾小语种的实际情况,高考命题时,“小语种试卷的难度要比英语容易5到10个百分点”。 陆銮眉发现,教学的发展没跟上小语种报考的热潮。其中一个问题是缺乏固定教材,种种情况也导致老师资源的缺乏。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小语种市场乱象,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别必亮就曾呼吁,“别让小语种报考影响高考公平”。 -
姚洋:共同富裕的根本是教育资源均等化
现在,我们要尽量实现帕累托改进、不让任何一个人落下来。国家和社会应该做的,是为每个人提供充分的条件。如果我们每个人的收入能力都提高了,共同富裕就实现了。 我个人的建议,首先要延长我们的义务教育时间,把义务教育从初中教育变成高中教育,实行小学和中学各五年的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这样的好处是资源分配的均等化,所有孩子都应该接受这样的机会。 我们搞共同富裕不是要均贫富,而是均无贫,投资每个人的教育,每个人的能力,跟我们中国人所秉持的道德观念是可以合拍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