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翠湖国家湿地公园遭人大代表质疑
为湿地“牺牲”了庄稼地的村民们担心,成片的耕地都已经被挖成水坑和土坡,种上了各种树木和草类。如果这个项目黄了,已经开发的土地还能变回农田吗?
人工开挖还是天然湿地?政府公益还是商业开发?
2006年6月6日,村民用自己的方式阻止“耕地”换“湿地”
“这么好的地,荒了一年,种点啥不好?”2007年11月5日,看着村口一片荒地,北京海淀区上庄镇65岁的村民罗大妈唏嘘不已。
这片荒弃土地属于一个名为“翠湖湿地公园”的项目,该公园位处北京温榆河上游,温榆河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2005年5月20日,建设部正式批准“翠湖湿地”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007年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翠湖湿地公园整体规划面积为10000亩(其中湿地6000亩,陆地4000亩。)
“必须暂停翠湖湿地公园二期工程。”2007年11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许志永向海淀区人大常委提交紧急建议。
这位代表认为,翠湖湿地涉嫌造假,湿地是人造开挖而非天然。更重要的是,“如果这里是纯商业性定位,政府有没有必要投入巨额资金?”
据翠湖湿地的开发公司称,海淀区政府决定未来5年投资20亿开发翠湖湿地公园。海淀区人大代表孙维约质疑,“这么巨大的财政支出为什么不经过人大审议?”
部分建成的翠湖湿地公园距离南沙河北岸不远,被栅栏和铁丝围起来,5年以来从未对外开放。自2006年底始,这项浩大的工程就停了下来,部分田地已是荒草丛生。
翠湖只有十年历史
“翠湖湿地公园”是2003年7月命名的,这个对外宣传为“北方江南”的地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角的上庄镇,历来被当作上风上水之地。
和2005年5月同时由建设部批准的北南湖、常德西洞庭湖、绍兴镜湖等其他几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样,翠湖湿地公园同样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然而,在2004年出版的《北京市海淀区志》中,除“翠湖花园别墅”字样外,找不到任何有关“翠湖”的历史记载。
“历史上,这里就没有什么湖,都是农田,翠湖这名只有10年历史。”杨长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杨是上庄镇河北村原村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杨长金说:“翠湖湿地的叫法是这几年才兴的,以前压根就没听说过什么湿地。”
按照杨长金的说法,10年前,现在的“翠湖湿地”就是一块一块的庄稼地。
记者调查得知,翠湖湿地公园一期工程部分占地原本为当地农民的旱地,1958年上庄水库建成后成为稻田。1997年,上庄乡政府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以上庄水库为依托,开发了名为“翠湖水乡”的旅游项目,在河北村的西边租用农民稻田开挖了一个百亩左右的人工荷花池。至于为什么叫“翠湖”,村民们解释,是因为附近一个名声较大的房地产项目叫做“翠湖别墅”。
1999年,上庄乡政府招商引资,成立了“翠湖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翠湖种业”)。公司将原有的荷花池同时规划入翠湖种业高科技园区,并扩建成为二百多亩。然而经营仍无起色。
时隔三年,2002年底,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锦绣大地”)接手“翠湖种业高科技园”开发,打出“翠湖湿地”概念,“湿地”提法横空出世。锦绣大地副总经理、翠湖湿地总设计师李荣旗告诉记者,围绕着二百多亩的荷花池,他们逐渐开发出了“天鹅湖”、“鹤岛”、“野鸭湖”,翠湖湿地公园初具规模。
翠湖湿地一直被称为“修复湿地”项目,但到底“复”从何来,成为质疑之一。
海淀区人大代表许志永认为,“有关人员隐瞒了事实真相,把一、二期工程开挖村民的耕地说成是修复湿地”。2006年6月6日,政府有关部门不顾村民的阻拦和哀求,把河北村部分村民即将成熟的麦子铲掉,把麦田开挖成“湿地二期工程”的一部分。
按照李荣旗的解释,翠湖湿地之所以叫“修复”,是因为这里历史上曾是湿地。然而,他并不能说出所谓“历史”的具体时间。2007年11月7日,李荣旗指着二百多亩荷花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就是翠湖湿地修复的基础。”
上庄镇的老村民向记者确认,1997年前,这块荷花池的前身就是旱地农田,并无沼泽印象。对于“湿地修复”这个专业概念,村民们无法准确理解,受访村民不解的是,好端端的耕地怎么就被改成了湿地。
建设部科技委委员、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朱建宁教授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原则上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都必须是天然湿地类型,但出于保护的目的,人工湿地也可以申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比如北京的翠湖湿地,就是一个人工营造的湿地景观。
“再也没有精力搞环评了”
锦绣大地接手后,将原来上庄水库北侧1100亩低凹地经过生态修复,还原成湿地。先后建成了湿地景观荷花池、芦苇荡,并引种140余种湿地植物、40余种湿地动物。
2003年9月,翠湖湿地得到了来自北京有关方面组成的工程验收小组的高度评价,验收小组成员包括北京市水利局负责人、海淀区前区长周良洛等数位领导。2004年7月、10月,中央有关领导分别考察了翠湖湿地。翠湖湿地还多次接待了国外政要、专家。
好事接踵而至。2005年5月,建设部一锤定音,批准包括翠湖在内的9家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按照《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解释,所谓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一个月后,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扩建工程正式启动。然而,对公众而言,这个自2002年底开建的“翠湖湿地”从未对外开放,即使是被租用了土地的附近村民也不知道公园里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他们只能在广告语中遐想——“在市区里就可以享受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惬意美景”。
对于这个规模庞大的项目,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北京环保人士时却发现,鲜有人知。一些知名的环保组织和湿地专家都未被邀请参加环评。李荣旗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也承认,由于之前对湿地1亿左右的投资,公司再也没有精力搞环评了。
翠湖湿地公园在海淀区被称作是北京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工程。一位领导在奠基仪式上说,翠湖湿地“是绿心之中的绿心”。许志永认为,翠湖湿地公园一、二期工程能否担负起这样的功能值得忧虑。他理解,如果翠湖湿地最终把上庄水库包括进来,保护好这一片水面,可能确实会对环境有益。
但是,上庄水库没有被纳入翠湖湿地规划,这完全出乎朱建宁的意料。这位建设部的湿地专家认为,上庄水库才是翠湖湿地公园的核心区,翠湖湿地公园就是为了保护上庄水库,而不是营造一个人工湿地景观。没有了上庄水库,翠湖湿地的保护就变得毫无意义。
“想让政府置换一块发展房地产的地块”
翠湖湿地公园是政府公益性项目,还是一个有盈利目标的商业项目,在上庄镇宣传部部长吴进途印象中,公园的定性从来都是模糊的。
在给海淀区人大常委会的建议函中,许志永认为,翠湖湿地公园定位有待商榷。“如果这片湿地定位为大众农业生态旅游,那就没有必要把当地村民迁走,保留并合理利用原来的农业生态,进行科学规划。”
目前,海淀区政府打算未来五年投入20亿元改造这片区域,同时又将湿地公园开发经营交给锦绣大地公司。据记者了解,锦绣大地公司此前的计划是把这里变成“门票50元”、“会员卡每张1万元”的旅游区。
颇具迷惑的是,翠湖公园门前矗立的牌子是“北京中青旅翠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而此前外界一直认为开发商只有锦绣大地一家。记者从工商登记信息发现,上述公司是2004年7月中国青年旅行社(简称中青旅)和锦绣大地为开发翠湖湿地联合成立的,注册资金1亿元,中青旅是公司大股东。
中青旅战略投资部总经理丁重阳向南方周末记者明确表示:“中青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不是做公益项目。”他解释:当时看到翠湖湿地前期工程初具规模,翠湖湿地可以发展成为北京近郊的一个休闲度假景点,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翠湖湿地公园总设计师李荣旗也毫不掩饰这一项目的商业性:“企业投资作自然公益,回收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当时的私心就是想让政府置换给我们一块发展房地产的地块。”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3年,房地产开发便在万亩湿地园的规划当中。翠湖湿地公园的宣传手册上,明确将“土地置换获利”作为该项目的卖点。
在朱建宁看来,地方政府和企业此前对上庄水库的垂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种各样的规划,教育园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等等,其中总会有很大一部分的盈利性开发。
“原以为商业性和公益性可以统一,但后来发现非常困难。”丁重阳说。中青旅计划翠湖湿地公园在2004年底前开放,但这一愿望却未能实现,公园开放的时间被一拖再拖。
拦路虎就是2005年2月出台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不得设立开发区、度假区,不得出让土地,严禁出租转让湿地资源。这一办法的出台,几乎和翠湖湿地公园申报的时间同步。
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国家政策,还包括海淀区人大代表。孙维约代表长期关注翠湖湿地的开发,在2005年1月海淀区人大代表全体会议上,孙维约就翠湖湿地公园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质询了当时的海淀区区长周良洛,周明确表示:园区范围内不建宾馆、别墅、度假村。
这种种状况出乎企业的预料,也逐渐浇灭了企业投资翠湖湿地公园的热情。李荣旗坦言:“这么好的一个项目,退出来实在是舍不得。”
日前,海淀区政府已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北京中青旅翠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进行审计。海淀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关于项目的管理工作,政府和锦绣大地正在洽谈之中。
为湿地“牺牲”了庄稼地的村民们开始担心,成片的耕地都已经被挖成水坑和土坡,种上了各种树木和草类。如果这个项目黄了,已经开发的土地还能变回农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