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文物残件出自故宫?

十年之前被看作文物“垃圾”的“年年有余”鱼形宫灯,在十年之后被卖到了19.5万元。买家们的追捧在于,他们相信,这批残件出自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傅剑锋 实习生 王媛媛

故宫内外,文物残件的地位已然两重天。宫内,仍然有成堆零乱的底座和画框都当作资料堆放着。宫外,哪怕一个最朴素的故宫杯子盖、一片碎瓷也动辄过万。

十年之前被看作文物“垃圾”的“年年有余”鱼形宫灯,在十年之后被卖到了19.5万元。买家们的追捧在于,他们相信,这批残件出自故宫博物院。

北京保利拍卖行图录称,该“年年有余”鱼形羊角宫灯是清乾隆年间的宫廷物件。其依据是《故宫建筑图典》P289。

资深古董商人吴恺(化名)头一回看到这批惨不忍睹的残件是在2000年前后。那年夏天异常闷热,他得到消息说有人拿到一批疑似从故宫流出的“宫里货”,赶紧追过去看。但他很快被眼前的场景吓蒙了:垃圾,堆积如山的垃圾。凑拢了,尽是一片片的碎木头块,杯子垫,画框,柜子的断胳膊断腿,灯也是一大堆,七七八八攒成一团,看不出丝毫皇宫贵族的脸面。

那时吴恺的收藏观很传统,凡藏品一定得干净、利落、没毛病才行,否则,压根儿不敢买。后来赶上过年,收购了“垃圾”的朋友热情地指着其中两个脏兮兮的宫灯说,拿回家给小孩玩吧!吴恺连连摇头谢绝。

想起这桩失之交臂的买卖,吴恺有点后悔——10年之后,单是这款“年年有余”鱼形羊角宫灯一对,就卖到了19.5万元。

被堆弃、辗转、围困在仓库里若干个年头不见天日以后,总算,这堆被漠视的“垃圾”扬眉吐气,成为21世纪一场拍卖会光鲜的主角。

2011年4月15日,北京保利拍卖行三楼展厅,“京华余晖——清宫木器杂项专场”拍卖会预展。这批残损的拍卖品共计559件,除去个别大件的佛像和牌匾,大多数是巴掌大的杯子垫、炉灰盖,也有画框、雕花的小木块,甚至一堆干得发皱的羊皮灯笼片儿。拍卖行描述如是:虽为残件,却“尤有古器物之特有沉静气韵”。

它们被分门别类,悉心陈列在鹅黄色锦缎衬托下的展柜里。展厅的加湿器比人高,徐徐吐出缭绕的雾气;各地的有钱人为它们而来,用手持式数码显微镜赏鉴每一寸肌理。

而在文人式的审美之外,北京保利的底气和买家们的追捧更在于,他们相信,这批残件出自故宫博物院。“故宫”,这两个字在热得发烫的收藏市场里,是鎏了金的招牌。

“甩包袱”年代流出?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曾说,国内外的大型拍卖会上,几乎都会有故宫流出去的东西。这源自清宫旧藏的三次厄难: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入侵,以及溥仪在位时期的赏赐、拍卖典当和偷盗。那是皇帝都自身难保的年代,遑论文物。

但即使在和平年代,故宫藏品也曾陷入缓慢的流失。这缘于过去“甩包袱”的做法。

新中国成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邝立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